四大行股价上涨背后的深层逻辑
四大行股价上涨背后的深层逻辑
近期,银行股表现亮眼,四大行股价屡创新高。据统计,银行指数年内累计上涨18.55%,成为申万31个行业指数中表现最好的板块。与此同时,创业板则创下2月份以来的新低,不少股票甚至跌破2000点位置。
一涨一跌之间,市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目前,六大银行总市值已超过创业板市值,形成"6只顶2000只"的局面。与2023年初相比,创业板市值为16万亿元,而银行板块仅为5万亿元,两者差距明显缩小。
对于四大行股价上涨的原因,国投证券分析师林荣雄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高股息率与市场情绪:四大行拥有4-5%的稳定股息率,远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以工商银行为例,其股息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差距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显示出较强的吸引力。
被动权益资金入场:今年以来,以沪深300ETF为代表的指数型基金规模增加了4696亿元。银行作为沪深300指数的第一大权重行业(权重占比13.2%),成为被动资金流入的主要受益者。
机构低配与筹码结构:主动型基金对银行板块长期低配,二季度重仓股中银行占比仅为2.7%,远低于沪深300中13.2%的权重。这种情况下,银行形成了有买盘但缺乏卖盘的特殊筹码结构。
国际比较优势:从基本面来看,四大行在同等盈利能力下市净率偏低,在同等股息率水平下市盈率也偏低。与海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四大行的估值具有明显优势。
此外,保险资金也成为银行股的重要买家。截至2024年6月,保险公司保险保费收入累计35467亿元,同比增长10.6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308668亿元,同比增长10.98%。5%左右的股息率对险资具有极大吸引力。
整体来看,市场将四大行视为国债的替代品进行配置。在大资金对经济前景悲观的背景下,长期国债收益率逼近2%,而买入大行股票的逻辑类似:国债价格走高、到期收益率走低;大行股价新高、股息率逐步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