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平籴法:李悝推行的经济政策,让魏国得以“强匡天下,威行四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平籴法:李悝推行的经济政策,让魏国得以“强匡天下,威行四邻”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LOS1G505566Z40.html

公元前403年,原为晋国六卿的韩虔、赵籍、魏斯被周王正式册封为诸侯,自此日后雄踞中原的三大强国韩、赵、魏应运而生。

当然我们都知道韩赵魏三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分裂晋国疆域之上的。而在瓜分晋国的时候,赵国不但得到了晋国在北部的大片土地,如太原郡和代郡等地,同时还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据了邯郸郡、中牟郡等地,可以说赵国获利颇丰。

而反观魏国,它虽然占据了晋国最富饶的河东郡,也同时占据了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上洛之地,但是相对于赵、韩两国,魏国的疆域在地理上却不占任何的优势,相反更是“险象环生”。


三家分晋示意图

在当时赵国占有的原智氏的领地就高悬在魏国领地的脑门上,同时魏国的北边也与赵国相邻。而在西边就与强盛的秦国间隔一条河,东边就是同为“三晋”的韩国,南边就是秦、楚、郑三国在互相争夺的陕地。

可以说如果我们在地图上看,魏国的疆域就是被牢牢禁锢在晋西南一隅,在它疆域的四周,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东部是王屋山,而西部则是被黄河所包围。

而这样的地势虽然造就了魏国“易守难攻”的地利,但同时也严重的束缚住了魏国的发展,一旦它周边的国家对它实施战略式的封锁,整个魏国不出一年势必就会陷入崩溃的边缘。


魏国初期形势图

也就是如此当魏文侯执掌这偌大的魏国的时候,凶险的周边环境让他不得不想法设法的不断壮大魏国的实力,以此防止被其他的诸侯国吞并。

然后还需要强大的军事能力来打破周边国家对于魏国的封锁,借此才能去吞并他国领土,扩大魏国的疆域,最终达到“称霸中原”的目的。

而实际上最后魏文侯做到,随着魏国在李悝的领导下率先实施变法并成功,魏国也就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最先强盛并称雄的国家。

在魏文侯在位的这50余年间,魏国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之地,先后在临晋、元里、郃阳、郑县等地筑城,最终逼迫曾经不可一世的秦国只得退守至洛水,并在数十年之内不敢再踏出一步。

向北灭掉了中山国,并在此统治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向东在龙泽大败齐军,杀死齐军三万。可以说自此魏国得以“强匡天下,威行四邻”,并开始称雄于各国。


魏国鼎盛时期的疆域

之所以魏国能够“强匡天下,威行四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正是因为李悝的“务尽地力”和“著法经,实行法治”才最终让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这其中尤以“务尽地力”的政策让魏国获利最为丰厚。而李悝的“务尽地力”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重新划分全国的土地,正式承认土地私有”。

当时李悝在《尽地力之教》中向魏王陈述了魏国土地大概的情况,他说到魏国一百平方里之内,大概有九万顷的田地,即使就算是“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也依然可开垦出六万顷田地。

所以李悝认为农民如果“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如果“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也就是说李悝觉得在当时魏国的粮食产量到底能有多少,则完全取决于农民的勤快与不勤快与否,若是农民勤奋则全国至少可增产一百八十万石,反之若是不勤快,则全国至少会减产一百八十万石。

所以综合以上的原因,李悝认为此时的魏国必须要想办法鼓励农民生产,只有他们自觉的努力去开垦田地,魏国才能获得更多的粮食和财富。于是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开始在全国实施土地的私有化,就是将全国土地逐一划分给农民,自此之后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他们只需要向魏国缴纳相应的赋税即可。借此,魏国借助土地私有化的政策,从而大大的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而就是如此,作为自己的土地,你认为农民还会不努力的进行生产吗?当然不会,可以说就是因为李悝的“土地私有化”的政策,魏国最终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走向富强,正所谓“行之魏国,国以富强。”。李悝通过“土地私有化”的方式将原属于贵族的土地划分到了农民的手中,而随着农民积极性的增加,魏国的经济也进入了到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中。

但是这个世界无论什么事情都会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务尽地力”这项政策亦是如此。“务尽地力”虽然为魏国赚取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为魏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平淮书》所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虽然能够调动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为那些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行为找到了最合理的借口。

正所谓“故庶人之富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而随着魏国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那些手握巨额财富的富商们就开始操纵魏国国内的粮食交易。

在当时他们先是在丰收之年低价大量买入农民手中的粮食,然后将其囤积下来,而后在荒年的时候就借此将这些粮食高价的卖出,如此反复造成的最终结果就会是“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而随着“农伤”的出现,农民们势必不愿意也没有实力再去打理手中的田地,毕竟没有了钱,也没有了吃的,又怎么有精力去继续打理田地呢?那么如果农民都不再种粮食了,魏国会怎样?当然就是越变越穷,直至国破家亡。

正是因为如此,在不久后李悝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随之又在全国开始了一项全新的政策,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平籴()法”。“平籴法”的核心就是为了制止民间商人对于农民的剥削,从而避免“农伤则国贫”情况的出现。

在当时李悝认为如果让粮食的价格过低的话,那么农民的收入势必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入不敷出,家破人亡”的地步

而如果让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那么魏国势必也会受到影响,毕竟没有了农民缴纳的税赋,魏国又哪有财富去壮大自己的实力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