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年的,总和孩子吵架?正确面对情绪,学学“科学吵架法”
大过年的,总和孩子吵架?正确面对情绪,学学“科学吵架法”
每年过年期间,回家吵架都会登上热搜。这其实不难理解:过年期间,老老少少齐聚一堂时,难免会有一些观念的碰撞。而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寒假期间,孩子在家难免在与家长朝夕相处中产生情绪波动,家长对孩子的一些习惯、做法看不上,孩子不愿意听家长管教,矛盾滋生。
那么,寒假在家,家长如何与青春期孩子和平共处?让我们一起分析问题,为寒假友好亲子关系支招。
越关心孩子越吵架,当父母也要讲妙招
寒假已至,又是过年期间。随着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家长似乎和孩子之间也开始冲突不断。有些时候,父母希望孩子能在亲戚朋友面前好好表现,但孩子却似乎“有自己的想法”,或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或是不愿意和亲人打招呼。有些时候,父母希望孩子能在放假期间弯道超车,继续保持学习习惯,但孩子却沉迷电子产品,不愿学习。还有些时候,假期孩子作息、吃饭的生物钟和亲戚朋友不同。在这些孩子“叛逆”的细节中,矛盾累积,最终就会争吵起来。
但站在父母的角度,不论是希望孩子可以和亲戚朋友打好关系、少玩手机多学习,还是规律作息、好好吃饭,都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但,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通常表现形式都是“领导式”的要求。尽管孩子知道,父母的要求都是对自己好,但越是管教,越是不想按规矩行事。
现在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人生导师,不是大包大揽的家长,但需要的是陪伴式的、可以给予情绪价值的伙伴式的家长。现在的家长们在家里表现得都像领导,对孩子定规矩、立要求。但家长的陪伴不应当是规则的约束、监视的堆积,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在社会、学校中都面临着各种压力。当孩子回到家庭,如果父母仍然给孩子压力、严格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在家里失去喘息的空间,让家庭氛围变得压抑、亲密关系流通不畅,从而导致吵架。
其实父母教育孩子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父母要回归本位,思考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成长。要回归亲人的本位,就是希望孩子平安。
因此,家长要思考,如何去维护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陪伴是维护亲子关系的方式。这种想法固然没错,但需要思考,什么样的陪伴是“有效陪伴”。有些家长可能在孩子玩手机的时候,在旁边陪着一起玩手机,这种陪伴实际上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有些家长可能对陪伴也存在“误区”。现在,网上的育儿信息很多,也给了家长们学习的机会。但是,家长应该在学习如何育儿的过程中,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思考如何教养。有些家长的爱是“表演式”的,过于模范的家长会带给孩子距离感。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失去和家长沟通的意愿。
还有些家长会对陪伴的结果产生误解。家长可能会想,为什么我陪孩子很长时间,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见起色?其实,陪伴不是为了孩子的智商或学习成绩,而是为了孩子的情商。情商是会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家长可以给孩子足够的陪伴,不一定意味着孩子未来就会出人头地,成为人中龙凤,但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有爱相伴,定能让孩子用一颗勇敢、坚毅的心面对未来会出现的各种挑战。
解码吵架:青春期“易燃易爆炸”,可能和孩子的发展阶段有关
青春期这个概念是直到20世纪才被大家接受的。随后,随着《十六岁的花季》等影视作品,让青春期的概念深入人心。有些家长可能会发现,青春期的孩子似乎更容易发脾气。有些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小的时候都很听话,但一旦迈入青春期,孩子就变得“易燃易爆炸”。这其实和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关。
青春期的孩子们在这个阶段,会对现实和理想的天壤之别格外敏感。在现实中,他们要承担很多的责任,比如学习、和亲戚社交等。但在理想之中,他们会觉得自己熟稔成人世界的规则。孩子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比成人更懂得如何驾驭世界。加上,有些家长可能并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优点,从而,孩子觉得父母不如自己,常常觉得父母的想法是错的。
那么,是什么让青春期的孩子们容易产生冲突呢?这背后,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孩子们“脑子没长好”。一项研究对青春期孩子的脑部活动进行了扫描。研究发现,11到13岁的孩子们,在处理情绪时,依赖处理情绪和本能反应的杏仁核往往会更活跃,参与程度较高。而随着孩子长大,他们会更多地运用额叶来处理,而额叶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更加理智的判断。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脑部发展不太成熟,而导致情感压过理智,结果上看,年轻人情绪容易激动。
另一方面,孩子可能对情绪的处理方式缺乏社会经验。有些孩子可能不分场合地发脾气、撒泼打滚,让父母觉得“面子挂不住”。这可能是因为孩子们吵架的次数、面对情绪的情况比较少。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发现,孩子的脾气“越养越稳定”。这就是孩子们在冲突中,学会了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脾气。
吵架避无可避,不如科学吵架
即使知道了孩子为什么脾气暴躁,对于家长来说,很多时候看见孩子随意发脾气、不听话,经常会蹿上一股无名火。其实吵架是两面的。在吵架之中,有些孩子可能快速地学会“黑话烂梗”,或者是出言不逊、说话没轻没重。但其实这些“不合适的话语”,本质上都是在表达情感。
当孩子出言不逊时,不应该先批评孩子,因为这种行动本质上还是情绪的宣泄。吵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应该是头脑风暴、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一来一回中讨论问题。而不是彼此用情感压制对方。
那么,当这场吵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候,家长该如何行动呢?
首先,家长们可以试着主动暂停几秒钟,找回谈话的节奏。尽管吵架听起来是在发泄情绪,但吵架的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很多家长在吵架的时候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和孩子争出谁对谁错。但是在亲情中,对错不重要,常常家长就是想争一口气,在孩子面前保住自己的家长角色。这个时候,家长们可以尝试先后退一步,深呼吸。呼吸平稳后,思路才更清晰,此时先明确,吵架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随后再开始争论,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应当在争吵的时候,设定好底线。争吵的时候,难免会有情绪的宣泄。但我们应当思考,情绪的底线在哪里。每一次吵架都是和孩子、亲人之间关系的磨合。在不断地吵架中,也能试探出,彼此的情绪开关在哪里。这样,往后的吵架中,都可以回避情绪开关,先处理问题,再应对情绪。这样可以让吵架的伤害降到最小。
最后,吵架后,复盘比吵架更重要。复盘的过程,也是在给情绪收口。可以讨论,下次吵到什么点可以、行为可以怎么优化、允许什么样的情绪。如果有些情绪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解决,可以和孩子“华山论剑式”地吵架。和孩子约个时间点,再解决这个情绪。在下一次吵架之前的时间内,可以让孩子去找其它伙伴、朋友商量如何吵架,这个过程中,孩子也是在自己思考如何管理情绪。
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维琴尼亚·萨提亚提出过“四个拥抱”理论,她认为人一天至少要有4个拥抱才能生存,8个拥抱才能维持生活,12个拥抱更能促进成长。近些年,很多国家都意识到拥抱可以表达友善、关爱等正面情感,有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于是开始帮助人们找回拥抱的温暖记忆。吵架过后,用一个拥抱来结束吵架,回归亲子关系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地控制、立规则,要去听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与爱。牙齿和舌头打架,是因为离得近。父母和孩子的争吵也是如此:换个角度想,吵架正意味着父母和孩子彼此在乎。不论如何,相信各位父母在寒假当前、年关来临之际,一定可以正确应对情绪,和孩子在争吵中强化亲密关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