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春晚机器人秧歌秀:从AI编舞到“戏法”设计
揭秘春晚机器人秧歌秀:从AI编舞到“戏法”设计
2025年春晚舞台上,一群身穿红花袄、手转红手绢的机器人跳起了东北大秧歌,将科技感与传统艺术完美融合。这些机器人是如何学会复杂的秧歌舞动作?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技术细节?让我们一起揭秘这场科技与艺术的精彩碰撞。
负责编舞的张鹏和李梦雨是去年承担总台春晚喀什分会场的舞蹈导演。今年,他们带着哈萨克族、回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的演员们共跳秧歌舞,传递着别样的年味。秧歌的一招一式,大家反复练习。
连编舞的导演都要练挺久的秧歌,对人形机器人来说,难吗?
宇树科技工程师张阳光介绍,他们为春晚节目特别开发了一个从视频直接生成动作程序的功能。通过AI软件精细捕捉舞蹈演员的动作,形成指令代码,再由工程师进行精细调整,大大提升了机器人学习效率。这种理工男与舞蹈演员的跨界合作,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2023年推出第一款双足人形机器人以来,技术团队已经攻克了机器人在复杂地形的自主运动、自我判断等难题。此次春晚的秧歌表演,机器人团队准备了超过130个舞蹈动作,表演中人形机器人的所有19个关节都要进行大幅度的运动,这对机器人的可靠性是一次严苛的检验。
为了让机器人表演更加生动活泼,工程师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细节——让机器人变“戏法”。
张阳光解释说:“我们希望观众在表演过程中才意识到机器人会转手绢。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黑色袖套,一开始遮住技巧手绢,直到表演中通过一个机关将其弹出,电机旋转带动手绢飞舞,与真人演员同步。”
从四足机器牛到双足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革新成就了节目的创意。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张鹏表示:“艺术应该与时代相结合,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新。这次与机器人融合的尝试,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挑战。”
这场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不仅展示了机器人技术的最新进展,也让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呈现,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