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质夫: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质夫: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ICQ90K0536BM4F.html

漫步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正值孟春时节,枝头催发新叶,光点闪烁其中,俯仰之间,猛然想起我的祖父黄质夫先生,百年前正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在这里求学,可能曾与陶行知先生伫立此间,言笑晏晏,讨论着国家的命运和教育的未来吧!

良师引导,立志东南大学

1920年,我祖父24岁,目睹了中国农村经济凋敝与民不聊生,毅然放弃收入稳定的小学教员工作,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期冀以农业生产的提高实现中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足。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是东南大学的前身,始建于1915年,时任校长郭秉文,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崇尚科学,革故鼎新,广延陶行知、陈鹤琴等一大批欧美留学生,校誉鹊起,气象一新。祖父在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受到陶行知、陈鹤琴这样一群与他一样有志于教育救国的良师益友的影响。

陶行知早年认识到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提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1923年,他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赴各地开办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并将教育活动重心转向农民教育问题和乡村生活改造。

南京平民教育动员大会盛况

祖父较陶行知年轻五岁,在陶行知的启发下,逐渐认识到浅层次的技术进步并不能实现中国的富强,必须通过普及教育,使数以亿计的贫苦百姓真知真觉,立志培育大批“既有知识又能实干的乡村教师”,以唤醒后知之民众。

行以求知,形成乡村教育思想

1924年,祖父从国立东南大学毕业后,即应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之聘,到苏北高邮市界首镇创办界首乡村师范学校,从此开始了献身乡村师范教育事业的生涯。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北郊创办了著名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农夫的身体,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后来又加了“康健的体魄”“艺术的兴趣”两条。同年,祖父应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邰爽秋之邀,重返南京出任该校栖霞乡村师范科主任,实践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主张,提出“教育与劳动结合”。

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来源:网络配图)

广东省教育厅1929年3月刊行的《考察江浙乡村师范教育报告书》中,总结了栖霞乡师的教育宗旨:第一使教育乡村化,第二使乡村教育化。一方面要思想言论行为合一,一方面谋家庭社会学校沟通。该份报告还描述了晓庄和栖霞两所乡村师范的办学情形:

此两校之设,同以改造乡村教育为目的,同以教学做合一为方法。┉┉晓庄以生活为中心,栖霞以教育为中心;晓庄以社会为立场,而竭力使社会学校化;栖霞以学校为立场,而竭力使学校社会化,是其大较也。

在改造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声中,与晓庄学校桴鼓相应者,为南京城外尧化门以东之栖霞乡村师范科。科主任为黄质夫氏┉┉一方面努力实施乡村教育,一方面努力改造社会事业。

陈良烈:《考察江浙乡村示范教育报告书》,广东省教育厅1929年3月印

1930年代教育界掀起师范独立运动,栖霞乡村师范科改置为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今南京市栖霞中学),祖父受聘出任校长,进一步总结了以栖霞乡村师范实践经验为主体内容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与办学特色。他在《我们的主张与实施》一文中提出:①教育即生活。②知识即道德。③手脑须兼用。④工学应合一。⑤教材应以乡村生活为起点,整个的社会化为归宿。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战火已至南京附近,栖霞乡师被迫中断疏散,但栖霞乡师的办学经验却跟随祖父辗转西迁,在黔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1939年9月,祖父被任命为贵州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校长。次年,学校改名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占有榕江县近半个城内地区,继续发扬栖霞乡师的办学精神,依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培养边区教育的合格师资”。

《国立贵州师范校歌》

祖父作词的《栖霞乡师校歌》《国立贵州师范校歌》中都反复强调:“我们的责任先。耐得千锤百炼,才能任重致远。做不完,学不厌,教不倦,救百万村庄的穷,化万万农民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可以说,祖父的乡村教育思想发轫于南京高等师范,形成于栖霞乡村师范学校,因地变革于国立贵州师范学校(今贵州省榕江县第一中学),最终形成完善的乡村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奋斗终生,垂范后辈学人

乡村教育是祖父奋斗一生的立足点,他的理想便是建设“野无旷土、村无游民、人无不学、事无不举的理想乡村”。1926年陶行知先生曾作《我们的信条》,作为乡村教师的誓词和行动纲领,倡导推进乡村教育。受其启发,祖父在1927年也拟就《我们的信条》十条,常常带领全体师生齐声朗读:

一、常想着乡村教育是救国惟一的政策。
二、常想着乡村师范是乡村文化的中心。
┉┉
九、生活简陋思想不要简陋。
十、埋头的努力胜过无谓的夸张。

他在《我们的推广》一文中指出:“一、改良农村,以学校为起点;二、教育是整个的,学校教育应与社会打成一片;三、乡村师范学校,应为乡村文化中心;四、我们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民生活,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知识┉┉”祖父是行进在一线的燃灯人,照亮中国乡土的暗处与蒙昧。

在祖父看来,学校是改造社会的中心,他希望从乡村师范毕业的学生可以“去做灌输农民知识,改进农民生活的导师,发展乡村社会事业的领袖。”正因师范生之责任重大,故祖父对他们提出了严格要求:

1.不仅是坐而言的人,还要是起而行的人;
2.对于各种基本知识,应有充分的修养;
3.体格健全,能耐劳苦,品德高尚,堪做乡民的表率;
┉┉

2001年《黄质夫教育文选》问世,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在序言中曾引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教育家有五类,只要在下列要素中得了一种,就可以算为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是敢探未发明的真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黄质夫先生是两者皆备。”祖父在榕江办学五年,成绩显著,“贵州师范学校成为贵州省规模最大的一所师范学校,┉┉这在当年是极为鲜见的。”祖父将行知思想从内地传播到边疆地区,实为边疆乡村师范教育的拓荒者。

回望历史深处,陶行知和黄质夫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改革实践依然在发光发热,不断给予我们思考与启迪。这些宝贵的积累,不仅是我们后人的经验财富,也是鼓励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是中国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源生动力。

本文摘自中国文史出版社《师之魂——陶行知在南京栖霞》,文章有删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