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三方面发力跑好河南黄河水旱灾害防御第一棒
洛阳三方面发力跑好河南黄河水旱灾害防御第一棒
10月30日,在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第七场新闻发布会上,豫西黄河河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郭鹏就洛阳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难点及应对措施答记者问。
发布会现场 张鑫雨 摄
郭鹏介绍,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防洪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但对于洛阳来说,黄河水旱灾害防御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工作难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郭鹏回答记者提问 张鑫雨 摄
所处位置特别关键。洛阳黄河位于中游到下游过渡段,也是“下大型”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作为河南黄河的“龙头”,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旦失守,河势改变,对下游工程防守和滩区群众生命安全将带来不可预估的灾难。
河势变化较为复杂。域内有库区、山区及平原河道,河道夹心滩密布,河床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容易发生横河、斜河等不利河势。
防洪任务十分艰巨。洛阳域内1.2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处于黄河流域,占全省黄河流域面积的1/3,有洛河、伊河、瀍河、涧河等众多水系,防汛工作点多、线长、面广。
工程防守难度较大。工程常年受西霞院水库清水下泄冲刷,水位变化大,河道下切明显,根石走失现象时有发生,容易发生较大险情。加之洪水演进速度快,准备期、预见期短,防守难度较大。
郭鹏表示:“针对以上工作难点,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实”字托底,推动完善洛阳黄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统筹实施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了较为完备的“水库+堤防”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及时开展根石加固、隐患排查、水毁修复及中小水库、淤地坝除险加固等工作,防患于未然。建立洛阳黄河水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打击涉河违法行为,进一步提升河道整体行洪能力。
“预”字当先,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警“三道防线”。全市建设气象站点298个,实现流域全覆盖,构建实时超精细化监测和短临暴雨预报“第一道防线”。建设523个雨水情测站和41个水文测站,精准监测“落地雨”,构建动态分析洪水演进过程“第二道防线”。依托无人机、坝岸坍塌自动感知报警、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及水库、淤地坝自动化雨水情测报等系统,构建预报预警“第三道防线”。
“严”字为要,全面提升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应急能力。牢固树立流域一盘棋思想和系统观念,有效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全面落实各项责任制,构建多元抢险队伍和物资储备体系;建立“领导+专家”分区分片督导和暴雨双重“叫应”机制,开展“周会商+暴雨会商+场次洪水会商”,历次大流量过程均平稳过境,确保了岁岁安澜。
郭鹏表示,下一步,洛阳将牢固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进一步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三大体系”,强化流域协同管理,全力跑好河南黄河水旱灾害防御第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