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点详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文言文知识点详解
本文是一篇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庖丁解牛》的文言文知识点详解,涵盖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重要内容,并配有相关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备课使用。
文言文知识点详解
1. 通假字
例句 | 通假本字及意义 |
---|---|
鼓瑟希. | 同“稀”,稀疏 |
莫.春者 | 同“暮”,晚 |
砉然向.然 | 同“响”,声响 |
技盖.至此乎 | 同“盍”,何、怎么 |
批大郤. | 同“隙”,空隙 |
2. 古今异义词
词语 | 古义 | 今义 |
---|---|---|
会同 |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 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
让 | 不谦让 | 不允许 |
天理 | 牛体的自然结构 | 天然的道理 |
固然 | 牛体本来的结构 | 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
虽然 | 虽然这样 | 连词,表转折关系 |
行为 | 两个词,行动因为(这个) | 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
3. 多义实词
词语 | 例句 | 意义 |
---|---|---|
方 |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并序》) | 方形,跟“圆”相对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 |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 方法、办法 | |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传》) | 方正、正直 | |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 |
方.欲发使送武等(《苏武传》) | 正、才 |
词语 | 例句 | 意义 |
---|---|---|
言 | 亦各言.其志也 | 说、谈 |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话 | |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行并序》) | 字 | |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 著作 |
词语 | 例句 | 意义 |
---|---|---|
善 | 嘻,善.哉 | 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
善.刀而藏之 | 拈 | |
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 交好 |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 擅长、善于 | |
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并序》) | 羡慕 | |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苏武传》) | 好的 |
词语 | 例句 | 意义 |
---|---|---|
族 | 族.庖月更刀 | 众、一般的 |
每至于族. |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 |
士大夫之族.(《师说》) | 指一类人 |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 家族 | |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 灭族 |
4. 词类活用
例句 | 活用类型及释义 |
---|---|
可使足.民 | 使动用法,使……富足 |
鼓.瑟希 | 名词作动词,弹奏 |
端.章.甫. | 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
风.乎舞雩 | 名词作动词,吹风 |
三子者出,曾皙后. |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相;大,大相 |
而刀刃者无厚. | 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
视.为止 | 动词作名词,目光 |
良庖岁.更刀 | 名词作状语,每年 |
5. 特殊句式
例句 | 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 |
---|---|
不吾知也 | 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不(否定词)、吾(人称代词) |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何(疑问代词)、以(动词) |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固定句式,标志词:何如 |
以吾一日长乎尔/异乎三子者之撰 | 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乎 |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为国以礼 | 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以 |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 定语后置句,“五六人”“六七人”分别是“冠者”和“童子”的定语 |
技经肯綮之未尝 | 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 |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也是宾语前置句,标志词:是(宾语)、以(介词)) |
练习题
- 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中的“及”,指等到,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及”含义相同。
B. “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中的“未合”的“合”指两军交锋,与《庖丁解牛》中“合于《桑林》之舞”的“合”意思不同。
C. 奏对,大臣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这是古代皇帝治理天下的一种方式。
D. 考,对母亲的尊称,特指已故的母亲,如考妣。而“妣”指已故的父亲。
解析:
A项,正确。都是“等到”的意思。
B项,正确。两军交锋/合乎。
C项,正确。
D项错误。父为“考”,母为“妣”,古代称已故的父母为“考妣”。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有闻A而传之B者曰C丁氏穿井D得一人E国人F道之G闻之H于宋君。
解析:
CEG
“曰”是对话标志,其后C处断开;“丁氏穿井得一人”,“丁氏”是主语,“得”是谓语,“一人”是宾语,E处断开;“国人道之”,“国人”是主语,“道”是谓语,“之”是宾语,句意完整,G处断开。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现在家里有了井,无需专派一人在外面打水,等于多得到一人使用,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译文:
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十分悲伤。各诸侯从此不再尊重秦国。
解析:
“怜”,哀怜,同情;“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亲人;“直”,尊重。
(2)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译文:
所以作为一国的君主,不求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
解析:
“人主”,一国的君主;“广”,扩张;“所以”,……的原因。
参考译文:
周赧王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准备回到楚国。结果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从小路逃到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楚怀王又准备逃往魏国却被秦国人追上,又被捉住送回秦国。周赧王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