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除了《她不再幻想》,陈婧霏的《猩红》也是“好东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除了《她不再幻想》,陈婧霏的《猩红》也是“好东西”!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id=40064912

近期,电影《好东西》及其推广曲《她不再幻想》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首歌由唱作人陈婧霏创作,不仅展现了其音乐才华,更体现了其对女性主义的深刻理解。除了《她不再幻想》,陈婧霏的第二张专辑《猩红》同样值得关注,这张专辑通过十首歌曲,展现了女性如何突破局限、寻找自我的主题。

那些“猩红”的好东西

相信大家都看过《好东西》这部电影吧!所有热爱创作、热爱文艺、热爱生活的朋友,都很难不被这部真诚的电影打动。更令人佩服的是,唱作人陈婧霏为这部电影量身打造的宣传推广曲《她不再幻想》。这首歌的词曲也来自陈婧霏,据说是在一周内极限创作出来,并且一次通过。

《好东西》里,小女孩“王茉莉”一角的作文题目,就叫《我不再幻想》。正因为我们足够乐观自信,我们才可以直面悲剧,不再幻想。可以说,陈婧霏的《她不再幻想》,既脱胎自《好东西》的电影创作内核,同时又升华了《好东西》整部片子的内在意涵。

电影里的“王茉莉”是一个象征,在某个时刻,我们可能都会像她一样躲在柜子里,会胆小怯懦,会怀疑自己,会裹足不前。但与其永远停留在幻想中,倒不如不再幻想、丢开幻想,正如陈婧霏在歌词里写到的那样:“愿你把不安都松绑”,“无忧无惧纵情欢畅”。

谈论女性成长、女性独立与女性如何爱自己的文艺作品,近年来,貌似有井喷的趋势。但其实,有不少以此为题的文艺作品,只是在蹭热度隔靴搔痒,并没有直抵问题的核心。而像《好东西》这样的好电影、《她不再幻想》这样的好歌,还是很值得推荐的。

怎样的文艺作品,才配被称作“好东西”?在我看来,你必须像创作者陈婧霏这样,毫无保留地在创作中交出自我,以看似简单的音乐,传递出更复杂的情感力量。除了《她不再幻想》,陈婧霏的二专《猩红》,亦是在关注女性如何突破局限、找到自我的“好东西”。

虽然,《猩红》专辑的歌大多是陈婧霏在两年多以前写的;而《她不再幻想》,则是她今年十月看完《好东西》样片之后一气呵成的创作。但是,当我们把《猩红》与《她不再幻想》放在一起听,却没有任何的违和感。陈婧霏的这张专辑、这首歌,仿佛是连成一体的。

又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华语文艺圈来说,爱音乐、爱创作的陈婧霏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极妙的“好东西”。陈婧霏这些年来持续累积的每一首创作,从《她不再幻想》到《猩红》,亦是在透过不同的观察角度,向听众传达更澎湃的女性力量(Girl Power)。

不管是《猩红》里十种丰富多彩的女性视角,还是《好东西》展示的多元化的女性群像,这些表达深刻的文艺作品,除了赞颂女孩们勇敢挑战框架、追求内心解放的勇气,也希望能呼吁更多的女性,记得把主导权还给自己,“只有你能爱自己,像你最渴望那样”。

我其实有一点惧怕那些纸上谈兵、空中楼阁的女性题材,但陈婧霏非常厉害的一点是,她总是能在创作当中,把女性内心力量的自我觉醒,以最巧妙的方式将其落到实处。《她不再幻想》里提到的“新世界多宽广”,正是陈婧霏以创作一点一滴打造出来的音乐新世界。

猩红之火的危险、热烈与生命力

让我们试着来解构一下“猩红”(Crimson)这个词:它是一种介乎于红色与橙色之间的颜色,比朱红色还深,红得就像猩猩的血液一样鲜红。对了,猩红色其实也是火焰的颜色。这么分析的话,陈婧霏的《猩红》,像不像在华语乐坛,点燃了一把“猩红之火”?

《猩红》的第一首歌,是《红霞剧场》;而最后一首歌,则是给专辑点题的同名作品《猩红》。特别是,当你循环全专播放时,当《猩红》的最后一个音符接上《红霞剧场》的第一句,陈婧霏用“红霞”与“猩红”的红色元素,把《猩红》整张专辑更巧妙地连结在了一起。

在《好东西》里爆出金句“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的王铁梅,倘若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她的话,大概亦是类似于“猩红色”一样的存在吧!猩红色的王铁梅,敢爱敢恨;而猩红色的陈婧霏,正好透过《猩红》这张专辑,完成了与电影《好东西》的有趣“互文”。

作为一名前纸媒从业者,看《好东西》时,我真的无限共情宋佳饰演的“王铁梅”这个角色。当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一夜崩塌,我们都以为用心写的文章,再也不会有人看了。但当茉莉把铁梅的每一篇报道都读过了,那一刻,所有写字的人,都感受到了莫大的安慰。

于我而言,陈婧霏有内容的音乐作品,其实跟王铁梅认真撰写的长篇报道,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便所有人都在追逐着短视频十五秒速食音乐的潮流,陈婧霏从来都没有因此而自乱阵脚。无论如何,只要你坚持在创作好的东西,总会有人驻足停留,成为你的受众。

不得不说,陈婧霏在《猩红》里,真的埋下了太多有意思的彩蛋了!正因为彩蛋过多,以至于陈婧霏甚至要专门开一个播客,花好几个小时跟听众一起分析《猩红》每一首歌、每一句歌词、每一个小细节当中的来龙去脉——这就是陈婧霏亲手打造的“猩红宇宙”吧!

陈婧霏为了《猩红》而特别开设的播客,名字就叫“陈婧,霏 Silence, Madness”(非常喜欢这个断句)。所以,发专辑到底为什么要做一档播客?我想,这正是陈婧霏这个世代的年轻创作人的创意玩法吧!比起传统意义上的“宣传”,陈婧霏自己的播客,无疑更有意思。

把一张专辑做出来之后,上电台、跑电视节目、接受报刊杂志访问……这些好像都是上个世纪的宣传模式了。到了陈婧霏这一代,不管是艺人还是听众,大家都早已习惯了新生代的宣传模式。由艺人自己来输出播客内容,把宣传的主导权握在手里,这真的很“陈婧霏”。

在播客里,陈婧霏坦言:面对麦克风说话,其实非常需要勇气。这让我想到《好东西》里,茉莉面对上台之前的胆怯。所有女孩们,都会面对人生中类似的胆怯时刻,没关系,你总有一天会准备好的。透过录制播客,陈婧霏甚至还跟自己的名字,达成了某种美好的和解。

猩红色,是一种敢爱敢恨的浓烈颜色;陈婧霏的《猩红》专辑,则是情感与美学的高浓度表达。浓烈,在某些时刻,恰好正意味着“危险”。但无论是《好东西》里学着爱自己的几个女孩,还是越来越懂得爱自己的陈婧霏,她们好像都不再害怕“危险”这件事了。

有危,才有机。学会跟“危险”的感受共存,把站在悬崖边上的恐惧感,转化为浓烈的生命能量,是陈婧霏的《猩红》给我留下的启发。《猩红》是热烈的,同时亦是充满生命力的。陈婧霏以作品构建出情感浓烈的音乐时空,从而也彰显了女性视角下的多元与复杂。

真正的女性主义,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千人千面。透过像《好东西》这样的文艺作品,每个女孩都被鼓励要勇敢说出自己的故事,展现出最个性化的生命力。陈婧霏的《猩红》,正好也把这样子的多元性、复杂性,透过专辑中十首“猩红色”的女性之歌,发扬光大。

从观照自我到往外探求

陈婧霏的《猩红》,就如同是华语流行专辑里那一件最精致的“艺术品”。作为陈婧霏个人更进一步的艺术表达,《猩红》无疑是极有艺术价值的。我们无须用“女性主义”这样的词汇来定义《猩红》,因为《猩红》这一张专辑,是More Than女性主义的。

除了艺术价值,我更着眼于《猩红》背后的普世价值。活在当下这个越来越“卷”的时代,当大家都在疲倦地为了KPI而忙于奔命,总得有像《猩红》《她不再幻想》这样的作品站出来,清晰地告诉你:“冲破规则的墙,推开认知的窗”,认清现实,放弃幻想吧!

《她不再幻想》的前提,是你终于意识到“你是唯一能照亮自己的光”。而对于那些还在“找自己”路上艰难跋涉的人们来说,《猩红》也有着类似的“观照自我”的重要功用。好的东西、好的艺术作品,就像一块拭去心底尘埃的镜子,让观者能照见自己的内心。

于是,《猩红》里的十首歌变成了十块镜子,折射出十个不同时空的情感故事。当十块“镜子”组成了一整张专辑,陈婧霏的音乐,仿佛亦变成了折射当下社会多样化的多棱镜。从观照内心的“小我”,到体察世情的“大我”,这正是《猩红》的“以小见大”。

当然,独特的女性视角,一直是贯穿《猩红》专辑&电影《好东西》的最重要基石。女性创作者天生自带的细腻、温柔与敏感,使得这些作品,展现出女性艺术表达的独特魅力。与其说陈婧霏是在写歌,倒不如说,她透过这些音乐,完成了一场与听众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在前文提到了音乐与不同艺术载体的互文性,《猩红》的每首歌,听起来都很像是一场充满了戏剧色彩的艺术探索。除了热爱音乐,陈婧霏也深爱电影、文学,《春宵苦短,少女快前进!》与《诸多夏日后天鹅之死》,正是她与艺术创作之间迸发出来的耀眼火花。

我非常喜欢像陈婧霏这样在音乐上满怀野心的全能创作者,不管是从歌词的文学性、旋律的实验性、整体叙事的连贯性等方面,《猩红》都比首专多迈进了一步。透过与电影、文学等载体的连结,陈婧霏以各种打破界限的跨界创作,为女性听众赋予了更多的力量。

蔡德才制作的《禁色宝丽来》,让新世代的听众与过去产生连结;《演!演!演!》里的半分钟独白,是陈婧霏反思自我心路历程后的有趣解答……艺术质感拉满的《猩红》,除了传递“敢于爱自己”的精神内核,也让我们看到了陈婧霏身上尚待开拓的更多可能性。

另一首由蔡德才制作+编曲的作品《自恋咒》,以天马行空的电音,描摹出在人山人海里漫无目的地漂浮着的我们,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找到真正的自己的。如何让这一半的我,可以令另一半的我变得更加“完整”?来自陈婧霏的答案是:“就让我,独自爱我!”

在《猩红》专辑里,我个人最爱的一首,是《你是我最爱的褪色的幻想》。这首歌的颜色画面感,跟其它“猩红色”的作品都不太一样,它是一首带着“淡紫色”忧伤的道别曲。而曲中那些细腻的、真诚的、不为人知的小情绪,正是我喜欢听陈婧霏唱歌的原因。

闭上眼睛循环播放整张《猩红》,在陈婧霏演唱的间隙,偶尔会闪现大提琴的绝美音色。特别是大提琴在《北海》里的若隐若现,更如同翅膀一样,带领听众瞬间飞到海边,完成一场与自我内心的对话:此刻你是否过着渴望的人生?我们都划向最初的信仰了吗?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光,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导演。你想要怎样的世界,就要一手一脚亲自打造。只要相信,你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游戏规则,你就能从无到有,开拓出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是我在陈婧霏的《猩红》专辑里领悟到的事。

在《猩红》这一张试图为人们寻求内心共振的专辑里,所有人最细微的感受,都被创作者陈婧霏认真地好好善待了。一切就像《红霞剧场》里我最爱的那句歌词:“所有感受,都被善待!”我们的时代终于要到来,就让我们一起期待,属于创作者陈婧霏的新时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