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用一年时间,设计一座梦想中的雨水花园!这所小学绕着“滨江”开了一门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用一年时间,设计一座梦想中的雨水花园!这所小学绕着“滨江”开了一门课……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shobserver.com/sgh/detail?id=1037401

上海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以“滨江DREAMS”课程为载体,带领学生设计“雨水花园”,将滨江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新优质学校建设,打造一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挑生源、不聚资源、不以分数排名为教育追求。新优质学校已经成为了上海教育的一张新名片,为普通学校提供了变革路径。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优质学校”如何守正创新,追求高质量发展,让好的办学经验辐射更多学校?

第一教育推出“家门口的好学校”系列报道,带大家一起了解这些新优质学校回归教育本源背后的故事。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所位于杨浦区的新优质学校——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

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位于杨浦滨江畔,这里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花园——雨水花园,它基于“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当老师带着孩子行走滨江时,孩子们对这座坐落在工业秀带中的绿色小花园充满了好奇。他们常常会问:“为什么要叫雨水花园?”“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一座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于是,平三在“滨江DREAMS”课程生态滨江版块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特别的单元——“会呼吸的雨水花园”。让四五年级的孩子,用一年的时间,亲手设计一座梦想中的雨水花园,然后再参加集体“竞标会”……

“我们在过滤层的设计中,运用了活性炭、纱布、棉花等材料,提升了过滤效果。评委请提问!”
“我们选择植被的考虑因素是,既有观赏性,又适合当地的环境,这是我们的模型。”
“我们小组经历了组员流失、合作冲突等困难,但我们经过不断磨合,最终完成了任务。”……

在平凉路第三小学的课堂上,举行了一场小小的竞标会,五个小组的孩子们分别上台阐释自己设计的“会呼吸的雨水花园”,并回答评委的提问,接受现场打分。

杨浦滨江被称作“世界会客厅”,在人文、生态、科创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将这些多姿多彩的在地资源转化为有意义的教育资源,平凉路第三小学构建了基于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滨江DREAMS”。

作为课程中非常特别的一项活动,孩子们用一年的时间,设计完成了属于自己的“雨水花园”。从赏析世界各地雨水花园案例,到实地走访杨浦滨江雨水花园,从阅读《小水滴的旅行》,到思考“花园中如何实现雨水循环”,从讨论“生活污水都去哪里了”,到学习自然界中水循环过程……

当对雨水花园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孩子们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跟着老师一步一步亲手设计搭建,探究设计理念、解密布局结构、绘制结构图、撰写设计说明、制作花园模型、撰写演讲稿、现场参与竞标会……

一年的学习过程,让孩子们成为了小小绿色设计师,在自主或合作探究中思考和交流,真正深入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意义。当最终作品展示那一刻,孩子们都兴奋不已。

基于“滨江”的人文、生态、科创

当孩子离开学校的若干年之后,他们还能记住什么?课程除了丰富的学习经历、拓宽眼界以外,还应该能够留下一些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2019年9月,平凉路第三小学开始实施基于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滨江DREAMS”。围绕“杨浦滨江”这一场域,将滨江元素贯穿于跨学科课程之中,带领学生走进滨江、认识滨江、参与滨江的建设。

“滨江DREAMS”课程分为“人文滨江”、“生态滨江”和“科创滨江”三大版块。

“人文滨江”版块学习内容采用“场域体验”的模式进行建构,对基础型学科育人中的情意要求进行整合,在场域体验过程中展开“五育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文旅结合的方式,运用资料学习、聆听故事、实地探访等形式,组织学生探访滨江的优秀历史建筑,一起聆听建筑背后的故事,在感受建筑美中追寻杨浦的工业记忆,感受杨浦的发展与变迁;带领学生走进身边的先锋人物,在致敬匠人与革命人中传承红色基因。

“生态滨江”版块学习内容采用“科技+N”的模式进行构建,将美术、数学、语文学科等学科嵌入科技学科,展开“科学与技术+”的“五育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习滨江水生动植物基本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了解滨江的生态理念与系统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与伙伴展开探究活动等,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并最终实现自主发展。

“科创滨江”学习内容采用 “超学科”的模式进行构建,弱化特定某一门学科的主导,提出需要学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解决的驱动任务,展开任务驱动下的“五育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版块依托场馆和高校资源,通过实地参观、原理探秘、动手操作、产品创作、实验改进等活动,学生在体验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幸福感的同时,就现有材料展开科技创新,实现创意物化。

有通过搭建船模,了解船的构造的“来来往往的船”;
有分享探秘皂梦空间中收获的知识和制作肥皂中有趣故事的“探秘皂梦空间”;
有师生演唱改编歌曲《景秀滨江》的“吹响码头号子”;
还有展示生态瓶的制作的“滨江生态”……

课程除了给予孩子们以美好的回忆,一些事实性知识以外,更希望能够影响孩子们未来的生活方式、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模式、生涯选择、事业发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基底。

据透露,“滨江DREAMS”课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实施过程中,学科知识自然融入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学科知识的储备在“做中学,做中探”的体验中获得迁移,而学生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也可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探索解决。孩子们亲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过程,在课程中真正地生动生长。

本文原文来自上海观察者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