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重磅 |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二十一届评奖启事(附历届获奖名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重磅 |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二十一届评奖启事(附历届获奖名单)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823711302_121124287/?pvid=000115_3w_a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是由一代语言学宗师王力先生设立的,旨在表彰对汉语或中国境内其他语言研究有重要贡献的学术论著。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已历二十届,是中国语言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专项奖项之一。

王力先生

王力(1900.8.10—1986.5.3),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是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学术大家。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后返国,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等职。王力先生从事语言学研究逾半个世纪,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二百余篇,涉及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领域。其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对中外学界影响之深远,在现代中国语言学家中都非常突出。

第二十一届评奖启事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二十一届评奖工作即将开始。根据王力语言学奖章程,本届参评的学术论文或著作应为发表于2015—2022年内的成果。参评“青年成果奖”的学术论文或著作应发表于2020—2024年,论著发表时作者的年龄不超过40周岁。评委会只接受专家的推荐,不受理著作者的个人申请。 接受推荐材料的截止日期为2025年7月31日 。敬请学界专家推荐优秀论著。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章程》和专家推荐书可自行到chinese.pku.edu.cn主页下载。

联系人:雷瑭洵

E-mail:leitangxun@pku.edu.cn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评委会

2024年11月4日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章程

(2021年修订)

第一条 本奖项授予对汉语或中国境内其他语言的现状或历史研究有重要贡献的学术论著。

第二条 推荐论著必须是在规定的评选日期前三年至十年之内公开发表的。使用汉语以外语言发表的论著须提供汉语译文。

第三条 本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获奖论著不超过五项。

第四条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奖金数额为特等奖拾万元,一等奖伍万元,二等奖叁万元。

第五条 本奖项只接受专家(教授、研究员、编审等;一至二人)推荐的论著,不接受本人申请。

第六条 本奖项另设“王力语言学奖青年成果奖”,并作如下规定:

(一)王力语言学奖青年成果奖授予四十周岁以下学者的学术论著(依据论著发表时作者的年龄;合作发表的论著作者年龄均不应超过四十周岁)。

(二)王力语言学奖青年成果奖的评选与王力语言学奖同时举行;推荐论著必须是在规定的评选日期前一年至五年之内公开发表的;每届获奖论著不超过三项。

(三)王力语言学奖青年成果奖奖金为壹万元。

(四)王力语言学奖青年成果奖的其他事项与王力语言学奖相同。

第七条 北京大学设立王力语言学奖评选委员会暨王力语言学奖基金委员会。本章程由王力语言学奖评选委员会负责解释。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简介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是一代语言学宗师王力先生生前为促进中国语言学科的发展而设立的,授予对汉语或中国境内其他语言的现状或历史的研究有贡献的中国学者。王力先生捐献出《王力文集》的全部稿酬共计十万元成立“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基金会”。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评奖工作始于1986年,迄今已历二十届。 根据王力语言学奖金章程,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第一届至第六届评奖设立一、二、三等奖;1997年第七届评奖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对章程的修改,最高奖改为特等奖,下设一等奖和二等奖;2021年第十九届评奖工作会议上新增青年成果奖。此后共评选出一等奖9名,二等奖53名,青年成果奖6名。共评选出75部专著、31篇论文,有89位学者荣获该奖项。三十多年来,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评奖评选工作坚守学术标准,本着高水平、高质量的原则,在历届评奖中坚持宁缺勿滥。 获奖论著基本反映了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语音韵、词汇、语法、文字、方言和民族语言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因而王力语言学奖在学界受到广泛的称誉和肯定,成为中国语言学界专项评奖中最具影响力的奖项。

历届获奖名单

第二十届,2023年。二等奖三项;青年成果奖三项。

二等奖:

王立军《汉碑文字通释》

孙天琦《现代汉语非核心论元实现模式及允准机制研究》

李春桃《古文异体关系整理与研究》

青年成果奖:

周波《战国铭文分域研究》

玄玥《完结范畴与汉语动结式》

张永富《西夏语第一、第二人称双数后缀与人称范畴再探讨》

第十九届,2021年。二等奖四项;青年成果奖三项。

二等奖:

王绍新《隋唐五代量词研究》

刘洪涛《形体特点对古文字考释重要性研究》

胡素华《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译注及语言学研究》

吴礼权《汉语名词铺排史》

青年成果奖:

李子鹤《原始纳西语的前冠音和*-r-介音》《原始纳西语前冠音的来源与演变》

任荷《“名词动用”与上古汉语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属性》

张静芬《声调类型及其演化:潮汕案例》

第十八届,2019年。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

一等奖:

汪启明、赵振铎、伍宗文、赵静:《中上古蜀语考论》(中华书局)

二等奖:

方梅:《浮现语法:基于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郭锐:《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时间参照及其句法后果》(《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4期)

侯兴泉:《粤语勾漏片封开开建话语音研究——兼与勾漏片粤语及桂南平话的比较》(中西书局)

李建强:《来母字及相关声母字的上古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晓鹏:《甲骨刻辞义位归纳研究》(商务印书馆)

第十七届,2017年。二等奖六项。

徐时仪:《朱子语类词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邓思颖:《粤语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香港)]

咸蔓雪:《汉语越南语关系语素历史层次分析》(中西书局)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中华书局)

单育辰:《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之研究》(中华书局)

徐朝东:《蒋藏本〈唐韵〉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十六届,2015年。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

一等奖:

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考辨》(商务印书馆)

二等奖:

王健:《苏皖区域方言语法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

庞光华:《上古音及相关问题综合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

第十五届,2013年。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

一等奖:

赵振铎:《集韵校本》

二等奖:

赵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

刘晓南:《宋代四川语音研究》

汪锋:《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以白语为例》

王启涛:《吐鲁番出土文献词典》

李无未:《日本汉语音韵学史》

第十四届,2011年。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

一等奖:

陈保亚:《当代语言学》

二等奖:

郑贤章:《〈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

石锓:《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

张其昀:《〈广雅疏证〉导读》

杨泽生:《释“怒”》

第十三届,2009年。二等奖四项。

乔全生:《晋方言语音史研究》

孔江平:《动态声门与生理模型》

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

杨军:《〈韵镜〉校笺》

第十二届,2007年。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

一等奖:

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二等奖:

黄征:《敦煌俗字典》

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

孙良明:《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增订本)

第十一届,2005年。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

一等奖:

陈宗振:《西部裕固语研究》

二等奖:

李蓝:《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

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

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

第十届,2003年。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

一等奖:

江荻:《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

二等奖:

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

张民权:《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

张维佳:《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

第九届,2001年。二等奖三项。

刘淑学:《古入声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系列论文四篇

第八届,1999年。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

一等奖:

张鸿魁:《〈金瓶梅〉语音研究》

二等奖:

傅爱兰:《普米语动词的语法范畴》

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

姚振武:《现代汉语的“N的V”与上古汉语的“N之V”》《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

虞万里:《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

第七届,1997年。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

一等奖:

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二等奖:

李如龙:《方言与音韵论集》

殷国光:《吕氏春秋词类研究》

刘俐李:《焉耆汉语方言研究》

曹志耘:《严州方言研究》

第六届,1995年。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

二等奖:

宁忌浮:《校订五音集韵》

三等奖: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

李佐丰:《文言实词》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曾晓渝:《汉语水语关系词研究》

第五届,1993年。三等奖四项。

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语词例释》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

唐钰明:《甲骨文“唯宾动”式及其蜕变》《“其厥”考辨》《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

第四届,1991年。三等奖五项。

曹广顺:《〈祖堂集〉中的“底(地)”“却(了)”“着”》

《〈祖堂集〉中与语气助词“呢”有关的几个助词》《语气词“了”源流浅说》 《魏晋南北朝到宋代的“动+将”结构》

崔荣昌:《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四川乐志县“靖州腔”音系》《四川达县“长沙话”记略》

郭在贻、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集校议》

陆锡兴:《汉代简牍草字编》《释“卩”》

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

第三届,1989年。三等奖三项。

李思敬:《汉语“儿”[ɚ]音史研究》

鲁国尧:《泰州方音史与通泰方言史研究》

黄雪贞:《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

第二届,1987年。三等奖一项。

向熹:《诗经词典》

第一届,1986年。三等奖四项。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

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

鲁国尧:《宋代苏轼等四川词人用韵考》《元遗山诗词用韵考》

施向东:《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