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审查要点及撤销流程详解
劳动合同审查要点及撤销流程详解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因此,签订一份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解析劳动合同审查的注意事项,并介绍《劳动合同法》的执行日期以及如何申请撤销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审查应注意细节有哪些,法律上如何认定
劳动合同审查需注意多方面细节,在法律上有明确认定:
(一)主体资格审查。用人单位应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劳动者需达法定就业年龄、具备劳动能力。若主体不适格,合同可能无效。
(二)合同条款审查。必备条款应齐全,包括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约定条款如试用期、保密条款、竞业限制条款等,要符合法律规定。例如,试用期期限应依据合同期限合理设定。
(三)劳动报酬审查。明确工资支付形式、周期、标准等,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加班工资计算方式也应明确。
(四)合同期限审查。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约定。
(五)违约责任审查。约定双方违约责任应公平合理,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从法律认定角度,劳动合同应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原则。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合同,可能被认定无效或部分无效。
劳动合同法执行日期是什么时候,法律上如何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执行日期是2008年1月1日。从法律认定角度来看,主要基于以下方面:
(一)立法程序。《劳动合同法》是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立法程序审议通过的法律。经过提案、审议、表决等一系列严格的法定环节,确保其内容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后,明确规定了具体的施行日期,即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其法律效力产生的法定时间起点。
(二)法律的公布与宣贯。法律在通过后会向社会公布,让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知晓其内容。相关部门也会组织宣传和培训活动,以确保各方准确理解和执行。自2008年1月1日起,各类劳动用工关系的建立、变更、解除等都需按照该法的规定进行规范和调整。
(三)司法实践。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在处理2008年1月1日之后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时,均以《劳动合同法》作为重要的裁判依据,进一步确认了其执行日期和法律效力。
撤销劳动合同多久,如何申请撤销合同
劳动合同的撤销,在法律上有特定情形和程序。关于撤销时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时长。一般而言,应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若超过此期限,撤销权可能消灭。但若是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需行使撤销权。
申请撤销劳动合同,通常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确定撤销事由。比如存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形,或是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形。
(二)收集相关证据。例如能证明欺诈行为存在的聊天记录、书面材料等。
(三)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提出申请。需提交书面申请材料,清晰阐述撤销事由、提供相关证据,由相关机构依法审查并作出裁决或判决。需注意,要在法定的期限内及时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