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篪”怎么读?“老妪吹篪”的意思是什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篪”怎么读?“老妪吹篪”的意思是什么?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25/12/503199_1145308056.shtml

"篪"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横吹竹管乐器,其音色独特,历史渊源深厚。从《诗经》中的兄弟和鸣,到伍子胥的街头乞讨,再到北魏时期元琛巧用"老妪吹篪"平定羌乱,"篪"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篪"的读音、形制特点及其背后动人的历史故事。

"篪"字读作【chí】,与"迟"字同音。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未有收录,但收录有"篪"字的异体字"䶵",解释为:"管乐也。从龠,虒(sī)声"。是古代汉民族一种管乐的乐器名,形状似笛,竹管制成,横吹,有八孔。

另据宋代《乐书》记载:"篪,有底之笛也,横吹之。"说明篪是"有底之笛",其底端是封闭的。篪与笛的明显区别是篪无膜,底端有竹节封闭,而笛有膜,底端开放。

箜篌与篪的典故

在《诗经·小雅·何人斯》这首诗中,记载有"伯氏吹埙(xūn),仲氏吹篪",意思是,"老大吹埙,老二吹篪,比喻兄弟之间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逃至吴国,生活艰苦,连饭食都没有着落。被逼无奈,只好光着膀子走上街头,"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把肚子当鼓,击腹打拍子,吹篪乞讨,后世行乞便学伍子胥吹篪。

"老妪吹篪"的典故

"老妪吹篪"出自北魏人杨衒(xuàn)之所撰写的《洛阳伽蓝记》一书,该书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史部地理类,简称《伽蓝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河间王元琛,字昙宝,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文成帝拓跋濬之孙,是北魏宗室,也是北魏的官员。

《洛阳伽蓝记》中说,元琛非常富有,腰缠万贯,家里养了三百个能歌善舞的艺人,个个国色天香,其中有一个叫朝云的婢女,"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而《陇上声》是甘肃各族的传统乐舞。

元琛担任秦州刺史时,秦州地区诸羌叛乱。元琛奉命武力征讨,但是久战却不能取胜。

深谙人性且智谋过人的元琛心生一计,他让朝云假扮成贫苦老妪,到羌人叛乱的地方吹篪行乞。街头响起家乡的曲子,一个白发苍苍、瘦削佝偻的老妇人在吹篪。哀婉动人的乐声让羌人士兵们一个个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家乡的亲人,惦记家中的老母和妻子儿女。在篪声的感化下,有人流着泪问身边的伙伴:"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咱为何要背井离乡,跑到山里当土匪?于是羌人纷纷归降。

当地百姓得知这种情况之后说道:"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

这正是,善攻心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