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分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分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cheshihao.cheshi.com/news/2710124.html

锂离子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与长循环寿命的显著优势,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以及消费电子等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然而,其面临的热失控问题(Thermal Runaway),已然成为引发电池起火、爆炸等严重安全事故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市场失效案例的深入剖析,本文将全方位、深层次地探讨热失控的作用机理、产生原因、预防举措,并提出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建议。

典型市场失效案例分析

波音787“梦想客机”电池起火事件(2013年)

  • 原因:锂电池组在出现过充或短路状况时,发生热失控现象,进而致使飞机停飞长达数月之久。经调查发现,此次事故的根源在于电池设计存在缺陷,隔膜的耐高温性能不足,同时电池管理系统(BMS)未能精准有效地监测异常电压波动。

  • 影响:该事件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6亿美元,同时也无情地暴露出高能量密度电池在航空领域应用时潜藏的安全隐患。

三星Galaxy Note7电池爆炸事件(2016年)

  • 原因:电池内部正负极隔膜设计过于激进,厚度过薄,在充电过程中,锂枝晶轻而易举地刺穿隔膜,引发短路。此外,电池仓的空间设计不合理,导致电池在使用中受到机械挤压,极大地加剧了热失控的风险。

  • 影响:三星不得不面向全球召回250万部手机,损失金额超过50亿美元,品牌声誉遭受重创,形象严重受损。

特斯拉电动汽车起火事故(多起案例)

  • 原因:碰撞致使电池包发生变形,内部电芯短路,瞬间释放出大量热量;部分案例中,还涉及电池冷却系统失效或者BMS响应延迟的问题。

  • 影响:这一系列事故引发了公众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持续关注与质疑,也促使整个行业更加重视并强化电池的防护设计。

中国储能电站爆炸事故(2021年北京丰台)

  • 原因:磷酸铁锂电池过充引发热失控,而消防系统未能及时有效地抑制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储能舱整体损毁。

  • 影响:该事故深刻地暴露出储能系统在热管理以及消防标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热失控的机理与原因

热失控是电池内部放热反应失去控制,形成正反馈的过程,一般可细分为三个阶段:

触发阶段

外部因素(如高温、机械冲击)或内部因素(如局部微短路)致使局部温度升高至80 - 120°C,此时电池的SEI膜开始分解,并释放出热量。

加速阶段

当温度超过120°C时,电解液开始分解;温度一旦超过130°C,隔膜就会熔化,进而引发内短路,使得热量释放进一步加剧。

失控阶段

正极材料分解(例如三元材料会释放氧气),电解液燃烧,温度急剧飙升至800°C以上,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核心诱因

  1. 机械滥用(碰撞、穿刺):以特斯拉车辆底盘碰撞导致电芯变形短路为例,直观地展示了机械外力对电池的严重破坏。

  2. 电滥用(过充、过放、快充):储能电站过充时,负极会发生析锂现象,锂枝晶逐渐生长并刺穿隔膜,最终引发热失控。

  3. 热滥用(高温环境、冷却失效):三星Note7在高温环境下充电,会加剧隔膜收缩,为热失控埋下隐患。

  4. 内部缺陷(生产瑕疵、材料劣化):波音787电池隔膜均匀性不足,这种内部缺陷极大地增加了热失控的风险。

预防措施与技术方案

材料层面

  • 固态电解质:采用固态电解质替换易燃的液态电解液,丰田研发的硫化物固态电池便是典型代表,从根源上降低了热失控的风险。

  • 正极材料改性:选用热稳定性更高的磷酸铁锂(LFP)材料,或者采用高镍材料包覆技术,增强正极材料的稳定性。

  • 隔膜增强:使用如Celgard® HP系列的陶瓷涂层隔膜,有效提升隔膜的耐高温性能,减少热失控的触发几率。

电池设计

  • 单体结构优化:将传统的卷绕式设计改为叠片式设计,如比亚迪刀片电池,这种结构优化能够显著减少内短路风险。

  • 泄压阀与隔热层:在单体电池上集成泄压阀,当电池内部压力过高时,可及时泄压;同时在模组间添加气凝胶隔热材料,防止热量相互传递。

BMS与热管理

  • 实时监测:借助电压、温度、内阻等多参数融合算法,对热失控进行精准预测,宁德时代的AI BMS便是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

  • 主动冷却:运用液冷系统(如特斯拉)和相变材料(PCM),主动对电池进行冷却,有效抑制温度升高。

生产工艺与测试

  • 严格品控:利用X射线检测极片对齐度,杜绝金属颗粒残留,确保电池生产质量。

  • 滥用测试:依据国标GB 38031,通过针刺、挤压、过充等严格的滥用测试,全面验证电池的安全性。

系统级防护

  • 消防设计:在储能舱内配置全氟己酮气体灭火系统,一旦发生热失控,可迅速阻断链式反应,防止事故扩大。

  • 模组隔离:在电池包内设置防火隔断,有效阻止热蔓延,保障整个电池系统的安全。

建议与展望

企业层面

  • 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在固态电池、无钴正极等下一代电池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升级。

  • 建立数据追踪系统:构建全生命周期数据追踪系统,涵盖从生产到回收的各个环节,大幅提升故障溯源能力。

监管层面

  • 完善测试标准:进一步完善热失控测试标准,如UL 1642、UN 38.3等,强制要求电池通过针刺实验,从源头上保障电池安全。

  • 推动数据上报机制:积极推动建立电池“黑匣子”数据上报机制,为事故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用户层面

  • 避免极端充放电:尽量避免在极端环境下进行充放电操作,如高温暴晒时充电、低温环境下快充等。

  • 定期检查设备状态:定期检查电池包外观是否有变形、破损等情况,以及冷却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行业协作

建立电池安全共享数据库,如美国DOE的Battery Failure Databank,促进整个行业在电池安全技术与经验方面的交流与共享。

结论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是由多重因素相互耦合导致的复杂问题,必须从材料创新、系统设计、智能监控等多个维度构建全方位的防御体系。展望未来,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日益成熟和AI预测算法的广泛应用,热失控风险有望得到大幅降低。但在短期内,仍需高度依赖严格的工程化控制以及行业协同治理,以确保锂离子电池的安全应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