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核主角”有心无力
法国“核主角”有心无力
2022年3月1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中)、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右)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出席欧盟成员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
近期,俄罗斯国防部宣布,根据总统普京的决定,启动第二阶段非战略核力量演习,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武装力量将演练共同准备使用非战略核武器。此前的5月21日,俄罗斯已举行了第一阶段非战略核力量演习。作为对俄罗斯的回应,5月22日,法国“阵风”战斗机在演习中成功发射可携带核弹头的ASMPA-R导弹,展示法国的核威慑能力。
法国作为欧洲核力量的主导国家,一直强调“欧洲核自主”。当下俄乌激战正酣,俄法双方的核威慑行动不仅让欧洲阴云笼罩,也使得“欧洲核自主”再次成为国际热点之一。
法国试图“唱主角”
冷战及冷战结束至今,欧洲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只有英国和法国。英国在战略政策和军事技术方面紧贴美国,核武器的作战使用亦受美国制约,成为美国在欧洲方向核威慑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欧洲国家都已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英国核力量是美国核威慑力量延伸的情况下,“欧洲核自主”的实质就是法国核力量欧洲化,利用法国核威慑力量来保障欧洲安全。因此,这一概念由法国提出并一直积极倡导。
纵观法国提出和倡导“欧洲核自主”的历史,美苏/美俄关系是影响“欧洲核自主”理念发展演变的主要外部因素。“欧洲核自主”理念最初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正值苏联提出与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美国提出对苏“和平演变”战略时期,法国戴高乐政府不相信美国会为法国与欧洲安全动用核武器与苏联开战,因而坚决反对美国提出的限制欧洲核力量的“多边核力量”计划,主张法德结盟,由法国向西欧邻国提供核保护,应对苏联对欧洲的核进攻。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苏关系出现“缓和”局面,两国首脑频频互访和会谈,美国政府实施战略收缩,希望欧洲承担更多防务责任。在此背景下,法国提出“延伸庇护”设想,以法国为中心向欧洲国家提供延伸威慑。法德围绕战术核武器使用问题展开多次磋商。
冷战结束后,上世纪90年初的美俄蜜月期,法国提出“协同威慑”概念,用法国的核保护伞取代美国的核保护伞,建立欧洲统一的核威慑力量。相比于美国家长式的“延伸威慑”,“协同威慑”强调法国坚持其核决策独立性的同时,就实施核打击的安排与伙伴国进行协商。
此外,法国领导人也多次强调法国核力量在欧洲防务自主上的重要性。如密特朗执政时期,法国1994年公布的《防务白皮书》中明确提到,没有核能力欧洲便不可能有防务自主,法国要承担起欧洲防务的重任。希拉克认为,法国的核威慑力量是保障欧洲安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因克里米亚危机导致的美俄紧张关系得到大幅缓解的背景下,法国政府于2020年提出以法国核威慑构建欧洲核威慑新的构想,将法国的核力量视为欧洲战略自主的核心资产,认为缺少了欧洲伙伴的平等参与及决策,法国核威慑就不是真正的欧洲化核力量,欧洲核军力无法成为欧洲战略自主的核心,法国希望通过与其他欧洲国家协商核决策、联合核演习、其他欧洲国家利用法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核力量等方式,增进共识并最终形成欧洲核威慑力量。
有分析认为,法国之所以强调欧洲核自主要以法国为主,既源于欧洲对美国安全承诺的担忧,也在于法国试图以“核自主”撬动欧洲防务自主,乃至战略自主。
俄乌冲突带来的冲击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与“集体西方”的关系尖锐对立。法国的“欧洲核自主”理念,乃至欧洲战略自主理念均受到巨大冲击。
冲突爆发后,被法国宣称“脑死亡”的北约重新被激活,欧洲在安全领域对美国的依赖进一步加深,特别是邻近冲突地区的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东欧国家和新加入北约的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都纷纷要求强化北约军队,特别是美军在其周边及国内的部署。波兰甚至邀请美国在其境内部署核武器,表示“波兰已经做好了准备”;美国能够携带空基核武器的B-1B型战略轰炸机在“极光”联合演习期间首次降落在瑞典空军基地,瑞典首相也表示,“在战争威胁或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将会允许美国的战术核武器进驻瑞典”。
但随着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和美国进入大选年,受国内政治因素制约,美国政府对乌军援经援的节奏和数量,相比之前有较大幅度的延缓和削减。在此情况下,欧洲国家,特别是积极援乌的部分东欧国家,既对当前美国政府继续援乌的意愿心生怀疑,更对特朗普可能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美俄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产生担忧。这都让欧洲对“美国的核保护伞能撑多久”产生疑虑。
在今年2月召开的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除了法国总统马克龙称法国有责任向欧洲提供核威慑,德国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安·林德纳也呼吁建立欧洲自己的核威慑能力。5月,马克龙在索邦大学就欧洲未来发表演讲时表示,欧洲需要共同的防务战略,而法国的核武器是关键因素之一;法国是欧盟中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因此能够为欧盟提供战略层面的保护。
事实上,在俄罗斯宣布非战略核力量演习后,法国在第一时间就试射核导弹进行了回应。这也是向欧洲盟友表明,法国的核力量可以保护欧洲不受域外国家的核威胁。
时局发展影响进展
“欧洲核自主”的真正实现受制于多方因素。一方面,法国的核武器数量相对较少且核力量平台单一,随着俄罗斯反导能力的提升,法国的核威慑能力会被逐渐抵消;另一方面,欧洲不少国家一谈及最后的安全屏障,仍会习惯性地依赖美国主导下的北约。只要北约的安全框架还在,“欧洲核自主”就只能停留在倡议层面。
但是,以“欧洲核自主”理念撬动欧洲防务自主和战略自主却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为此,马克龙提议欧洲伙伴国参与法国核演习,以培育共同的战略文化。
就“欧洲核自主”倡议的前景而言,对其能否实现最大的制约因素,实际上并不是法国乃至欧洲本身核力量的强与弱,而是美俄欧三角关系如何。冷战时期,欧洲虽然不能作为独立一极,但美苏关系与苏欧关系,却互为因果、互为条件,欧洲的对外政策受制于美苏关系大局的同时,也对美苏关系的发展演进产生着重大影响。冷战结束后,随着东西方对立体系的瓦解,欧洲正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独立一极。正是置于美俄欧三角关系的大背景下,虽然法国核力量相对于美俄而言较为弱小,但因其是欧洲领头羊之一,其与俄罗斯战术核打击能力的对等展示才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俄乌冲突延宕未决的情况下,法国“欧洲核自主”倡议虽然能够趁美国援乌的暂时疲软之际再次引发关注,但一旦美国对乌援助的规模和数量逐步恢复,“欧洲核自主”倡议或再次进入休眠期。而只有在乌克兰危机得到解决或暂时被冻结,美俄关系实现部分缓和、欧俄关系也得到部分缓解之后,“欧洲核自主”倡议才有可能进一步向前推进,特别一定程度上获得东欧国家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