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非遗】藏在唐诗宋词里的羌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非遗】藏在唐诗宋词里的羌笛

引用
1
来源
1.
https://scsqw.cn/scyx/scfy/content_168833

羌笛,这一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其柔和纤细、悠扬婉转的音色著称。它不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唐诗宋词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边塞诗中的哀怨到江南词中的优美,羌笛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以柔和纤细、悠扬婉转著称。
羌笛用竹制成,两根12公分长、直径0.8公分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入竹黄,各管6个音孔,双管竖吹,而且腮帮换气,给人以一口气吹一曲之感。
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全唐诗900卷,与“羌笛”相关的有371首,其中直写“羌笛”的有120处,写羌笛独奏曲“落梅曲”的246首,“闻柳曲”25首,羌笛的影响可在唐诗中溯源觅踪。

描写羌笛最有名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他在《凉州词》中写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远远奔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衬托着孤零零耸峙在高山之上,孤峭冷寂的玉门关。
面对这人迹罕至,春风不度的荒漠戈壁,出征的将士们只能用羌笛吹起哀怨的《杨柳曲》,抒发内心对太平盛世的热烈向往。

王昌龄的《从军行》中也有描绘: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描述久戍不归的征人,独居孤零零的戍楼,天地悠悠,孤寂落寞之时,传来了呜咽的笛声,既像亲人的呼唤,又像游子的叹息。缕缕笛声似一根导火线,将征人积于心中的思亲情感爆发成"无那金闺万里愁"。

高适则在《塞上听吹笛》中,把羌人固守边关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戊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提到: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声声琵琶、款款羌笛,使思乡愁绪,离情别意,成了一句句狂放不羁,一行行依恋深情。风烟起处,喷涌的诗情,流动的气韵,成就了对戍边军旅生涯的浪漫描绘。

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中写道: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君翻唱杨柳枝。

起源于塞北的羌笛独奏曲《梅花落》当时十分流行,南朝以至唐代文人鲍照、吴均、卢照邻等都有梅花落歌词。后来,羌笛独奏又新增了《杨柳曲》,刘禹锡的"请君莫奏前朝曲"之句,精警动人,含蕴丰富,传诵至今。

杜审言在《赠苏味道》一诗中写道:

北地寒应苦,南庭戍未归。
边声乱羌笛,朔风卷戎衣。

羌笛高亢的声音在塞北悠悠飘扬,险恶的战事显得更加悲壮。

李颀在《古意》中写道: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声声羌笛,思乡愁绪,离情别意,跃然诗中。

羌笛使诗人感受到战火硝烟,妻离子散的惨状,激起了他们心中的无休止的悲歌和为此而跳动的炽热的心,充分说明了那时羌笛已在民间诸乐器中名列前茅而不可缺少。

羌笛只流行于西北边塞?非也!宋朝著名词人柳永在杭州游历时写下《望海潮》: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民并非一介武夫,且多才多艺,也活跃在风景如画、美人如云的"天堂"。

羌笛在这首词中,自然融入了杭州优美清丽,生动活泼的画面,不言而喻羌笛已成了江南乐曲中的"王子"。

羌笛声声,深入皇宫,两代君王也为之动容。张祜诗云:

莫折宫前杨柳枝,玄宗曾向笛中吹。
伤心日落烟霞起,无限春愁生翠眉。

李煜则曰:

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婉转悠扬的声声羌笛,给人们的离情别绪增添了无限怀感。羌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羌族也经历了漫漫征尘几千秋,而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本文原文来自志中阿坝,由汶川县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供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