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医院郭秀海教授团队提出预防急性高原反应新策略并揭示其作用机制
宣武医院郭秀海教授团队提出预防急性高原反应新策略并揭示其作用机制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秀海教授团队在《BMC Medicin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新的预防急性高原反应(AMS)策略。研究显示,通过乙酰唑胺联合远隔缺血适应训练,可将AMS发生率从26%显著降低至6%。这一发现为高原旅行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案,并揭示了PDGF-AB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作用。
研究背景与目的
目前,急性高原反应的预防手段有限,传统预防药物乙酰唑胺虽有一定效果,但不良反应明显。新兴预防手段远隔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显示出潜在治疗前景。为了探索更有效、快速、安全的预防方案,郭秀海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研究设计与方法
研究共纳入25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常规适应组、快速适应组、乙酰唑胺组以及乙酰唑胺联合快速适应组。所有志愿者在接受相应干预措施后进入4000米海拔的常压低氧仓。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疗效最佳,将AMS发生率从空白组的26%降至6%,降低幅度达77%。这一效果在药物组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超过50%的AMS发生率,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机制探索
研究团队通过蛋白组学技术分析低氧前后的外周血样本,筛选出30个低氧相关蛋白,发现低氧相关蛋白主要涉及炎症与免疫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家族的PDGF-AB是联合机制的潜在靶点。定量验证结果显示,乙酰唑胺与RIPC能够协同在低氧前降低PDGF-AB水平,且该降低与不发生AMS密切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PDGFA基因的三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070958 C>T, rs9690350 G>C, 以及rs1800814 G>A)与AMS发生密切相关,不同基因型对干预措施的反应不同,影响PDGF-AB浓度。
研究意义
该研究不仅提出了乙酰唑胺联合远隔缺血预适应预防AMS的新策略,还揭示了PDGF-AB在AMS预防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为AMS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重点医学专业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卫生健康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等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