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解梦的由来,你了解多少?
“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解梦的由来,你了解多少?
“吾不复梦见周公”,这句出自《论语》的名言,不仅表达了孔子对周公的敬仰之情,也成为了后世“周公解梦”这一概念的源头。那么,周公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什么他的名字会与梦境联系在一起?本文将为您揭示周公的传奇人生及其与《周易》、《易经》的不解之缘。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文叔、叔旦。因其采邑在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故称为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极受历代儒家推崇。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排行第四,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大行封建,营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还政周成王。他在巩固和发展周朝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伏羲
周公在被商纣王囚禁期间,将伏羲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遂成《周易》。《周易》是一部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的古哲学书籍,甚至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成王
孔子非常崇尚周公的为政,认为西周社会是尽善尽美的社会,常常梦到周公。《论语.述而》中,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孔子对周公的敬仰之情,也成为了后世“周公解梦”这一概念的源头。
随着时代的演变,到了春秋战国时,《周易》的文字、含义,很难读懂。因此孔子撰写了“十翼”,后世又称为《易传》,并列入《易经》。《易经》最初用于占卜和预报天气,但它的影响,遍及了中国的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是一部无所不含的巨著。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涵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周公解梦》是后人借周公的名义编著的,着重根据梦境卜吉凶的书。《周公解梦》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古代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在古代,周公被称为“元圣”,孔子被称为“文圣”,孟子被称为“亚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