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成语探华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视听盛宴
总台《成语探华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视听盛宴
《成语探华夏》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于2025年2月7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节目以河北省邯郸市为背景,结合现代传媒技术,通过创新形式展现成语故事与历史文化,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成语文化盛宴"。
成语作为汉语言文字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结晶。《成语探华夏》通过挖掘成语背后的故事,展现成语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揭示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意义,推动大众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文化自信与文脉传承
《成语探华夏》深度挖掘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特性。例如,"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源远流长""革故鼎新""别出心裁""天下一家""万众一心""海纳百川""求同存异""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亲仁善邻"等成语,无不体现着中华文明的这些特性。特别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对于战略智慧的高度重视。
成语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节目通过"探本溯源""三足鼎立""扶摇直上"等环节,展现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意义。例如,"互联网+""创新驱动"等现代成语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变化,"古为今用""至善至美"等成语则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和个人发展的追求。
成语所蕴含的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行。节目通过召集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成语家庭,以组合形式进行比赛,推动大众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通过初选,最终有20支队伍来到节目录制现场,以答题、沉浸式情景剧等多种方式,在欢乐中切磋,在比赛中学习,共同体验成语故事中的文化之美。
创新呈现与沉浸体验
《成语探华夏》在节目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通过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与沉浸式的体验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节目通过"探本溯源""三足鼎立""扶摇直上"等环节,结合选手答题、演员演绎成语典故、讲述生活里的成语故事等多种形式,展现成语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应用价值。例如,"探本溯源"环节通过文化专家的详细讲解,深入挖掘成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三足鼎立"环节通过选手的团队合作与竞争,展现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意义;"扶摇直上"环节通过选手的挑战与突破,展现成语的激励作用与精神力量。
节目还邀请了知名文化专家,对成语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现代意义进行深度解读,增强节目的学术性与权威性。例如,单霁翔详细讲解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经过和文化价值,康震重点点评了"穷寇莫追",凸显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争谋略和雄伟气魄,郦波详细讲解了"浩然正气"的典故由来和文天祥虽然战败但是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之音,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他对忠诚爱国和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至今激励我们保家卫国。蒙曼重点讲解了佛教传输到中国的路径和影响,讲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与包容。这些著名专家的深度解读,帮助观众深入了解成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观众认识成语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这种深度解读不仅增强了节目的文化内涵,还提升了观众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
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成语探华夏》在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节目通过VR、AR虚拟与现实穿梭、AI对抗等多种科技手段,将成语故事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例如,节目通过VR技术和AR技术打造了亦真亦幻可穿梭其中的魔幻感极强的场景,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节目的视觉效果,还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与沉浸体验感。
落实总台"思想+艺术+技术",节目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以科技手段展现流动的时空,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演播室。众多成语通过激光投影等技术,呈立方体状,飘在空中,随时变幻,信手拈来,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无形中拉近了当代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增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感。从中可以窥见总台的传统文化节目通过回应时代需求,弘扬时代精神,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智慧与魅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总之,《成语探华夏》不仅是一档文化类节目,更是一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盛宴。通过成语故事,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文化自信。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