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博罗季诺”级战列舰质量不行,而是其官兵素质低下
并非“博罗季诺”级战列舰质量不行,而是其官兵素质低下
1905年的日俄对马大海战中,沙俄海军遭遇了惨痛的失败,波罗的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许多人认为,俄国战列舰质量低劣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本文将从设计、装甲防护、火炮布局等方面,详细分析"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真实实力。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首先从设计上看,"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设计原型是法国建造的"皇太子"号战列舰,"皇太子"号本身就是当时一流的主力舰。法国船舶设计师对"皇太子"号设计上存在的一些缺陷作了全面改进,并将所有图纸和技术资料提供给俄国,因为当时法俄是盟友关系。"博罗季诺"级设计上采用了很多当时的最新科技,如无线电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舰队同指挥机构的联络问题。此外,该级舰还配备了最新式的火控系统,甚至比日本联合舰队最好的"三笠"号战列舰还要先进。
在装甲防护方面,不少网文吐槽说"博罗季诺"级的装甲防护弱,如舷侧装甲带只有190毫米厚度,而其他国家战列舰舷侧装甲带厚达356毫米,甚至406毫米。但这是没有搞清楚装甲材质的问题。舷侧装甲带厚356毫米、406毫米的战列舰,其装甲材质是早期的钢面铁甲。根据英国海军于1915年发布的炮术手册,在面对无被帽穿甲弹时,15英寸的锻铁=12英寸的钢面铁甲=7.5英寸的哈维硬化装甲=5.75英寸的克虏伯硬化装甲。"博罗季诺"级采用的是克虏伯装甲,190毫米厚度相当于397毫米厚的钢面铁甲,并不弱。
"皇太子"号战列舰
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被帽穿甲弹的时代,102毫米厚的舷侧装甲带,哈维装甲都能抵御254毫米口径主炮轰击,因此"博罗季诺"级舷侧装甲带厚190毫米其实够了。对比之下,日本联合舰队"敷岛"级战列舰的舷侧装甲带厚度为229毫米,不过是哈维装甲,只相当于176毫米厚克虏伯装甲,并不如"博罗季诺"级。"敷岛"级战列舰的四号舰"三笠"号虽然也采用了克虏伯装甲,不过舷侧装甲带厚度为178毫米,也不如"博罗季诺"级。
再看看主炮塔装甲和指挥塔装甲,"博罗季诺"级主炮塔装甲厚254毫米、指挥塔装甲厚254毫米。对比之下,"敷岛"级主炮塔装甲厚254毫米、指挥塔装甲厚356毫米,不过需要换算成克虏伯装甲。换算之后"敷岛"级主炮塔装甲厚195毫米、指挥塔装甲厚273毫米,指挥塔装甲多19毫米而已。254毫米的克虏伯装甲就足够防305毫米主炮,多这19毫米的意义不大。而影响核心火力输出的主炮塔装甲厚度,"敷岛"级比"博罗季诺"级少59毫米,这个明显弱了。
"博罗季诺"级火力很猛
此外,"博罗季诺"级在水线之下覆盖有102毫米厚度的水下防护装甲层,同时在战舰的两舷的水下还安装上了防护隔舱。因此在受到鱼雷或者水雷袭击时,能破裂进水以减低爆炸对于船体伤害的隔舱,使军舰在遭到水下破坏时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所以综合起来看,在装甲防护上,"博罗季诺"级明显强于"敷岛"级。
还有"博罗季诺"级的152毫米级别副炮采用炮塔方式,从设计上看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而"敷岛"级的152毫米副炮采用的是炮廓方式,火炮射界就远不如炮塔方式,发展趋势就是被淘汰。"博罗季诺"级朝前、朝后射击时可以发挥8门152毫米副炮的火力,远胜"敷岛"级。
"博罗季诺"级火炮布局
为什么"博罗季诺"级性能优良,反而在对马大海战中惨败呢?总结下来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在没有完全完工的情况就开始远征了,部分测试工作都没完成,甚至一些设施在远航途中才陆续装配的。第二个原因是"博罗季诺"级携带了大量补给物资和煤炭(把战列舰当运输船在用),导致超载严重,严重影响作战。第三个原因是俄军指挥明显失误,错误决定一个接一个,坑死舰队了。第四个原因是官兵整体军事素质低下,新兵太多,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对船只和装备缺乏必要经验。第五个原因是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劳师袭远,经过两万多海里的长途跋涉,船只缺乏必要保养,官兵早已疲惫不堪。
以上原因中最根本的一条是人的问题,半年多的远航都没有磨合好舰船和装备,也没有进行针对性(炮击、反鱼雷艇等)的有效训练,甚至连基层水兵的温饱问题都没解决好,这说明俄波罗的海舰队从上到下都存在问题。远征舰队整体军事素质低下、士气低迷,再加上指挥不当,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吗?遇到以逸待劳、训练有素,加上战术得当的日本联合舰队,焉有不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