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地标“+2”:在西安“最圆湖畔”,全新的“大师作”诞生
西安城市地标“+2”:在西安“最圆湖畔”,全新的“大师作”诞生
西安即将迎来两处新的城市地标:位于“未来之瞳科学公园”内的西安大剧院,以及被誉为“西安最圆湖泊”的永安渠。其中,西安大剧院由首位获得建筑领域国际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设计,将于2024年底进行音乐厅部分试演,预计2025年全面投入使用。
从潼湖远看西安大剧院◎来源/城记影像
西安大剧院的独特之处
作为人们阅读和体验城市的重要场所,剧院是一座城市的人文坐标。与其他剧院相比,西安大剧院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西安大剧院音乐厅观景平台◎来源/城记影像
西安大剧院的倒影◎来源/城记影像
西安大剧院外立面实景◎来源/城记影像
从王澍的角度出发,他致力于融合本土城市肌理和未来空间,实现西安大剧院的深层美学沉淀,从而秉承预演城市未来的使命。西安大剧院以“城山相映、山水相映”为设计理念,建筑形态以连绵起伏的山体形态回应秦岭山脉走势,将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统一结合、融为一体。既有程式化符号的使用,更有内在精神的传达。
对此,王澍就表示“真实地将自然与西安古城的历史建造在一起”,实现对西安大剧院的期许:
“我一直坚持向中国传统学习,去建造深植本土,又能与世界对话的建筑——因为现代建筑所追求的装配式量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建筑早已在过去就给出了答案。”
西安大剧院素雅之风格外雅致◎来源/城记影像
座椅的材质和舒适度相当NICE◎来源/城记影像
墙面的竹节处理既自然又独特◎来源/城记影像
西安大剧院通过建筑材料自身特性的本真表达,打造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体验空间。外观采用彩色琉璃砖和石材,其色调选取唐代大小李将军首创的大青绿山水,参以唐三彩配色,根据多次实验砌筑提炼出全部色彩,呼应秦岭山水。
尤其内部装饰上,与其它剧院明显的不同:
应用了大量的木纹、竹纹清水混凝土,着重表现材料本身的质感,不做二次装饰处理。整体追求原真、雅致的审美,对现代材料进行自然的表达。
与城市空间的开放性
西安大剧院,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与城市空间的开放性。除有不同规格的专业表演厅院,也规划了能24小时自由走动的公共空间。没有设计常规的大门,通过大面积绿地、连廊和广场所组成的开放式文化艺术空间,以完全开放的形式聚集着人们。
这里不仅将常年开放免费的艺术表演,市民和游客也可以在这里散步、交流,剧院将成为全民精神休憩、治愈的空间。
“未来之瞳科学公园”:西安“最圆的湖泊”
「未来之瞳科学公园」,位于西安高新CID(中央创新区)枢纽位置,占地面积约13.6万㎡(约203亩)。
未来之瞳规划设计效果图◎NEWS
正在建设中的西安大剧院◎NEWS
未来之瞳·科学公园实景航拍◎来源/西安高新
首先,西安迄今为止“最圆的湖泊”:作为高新面向未来的标志,「未来之瞳」就是“大地的眼镜”。
其次,与隋唐时期的永安渠共生:在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为满足隋大兴城的用水,隋文帝下令开凿了永安渠。它全长十余里,从香积寺附近引交水入城,流经大通、敦义、永安、延福、崇贤、延康等坊,最终汇入渭河。“瞳湖”,位于旧址上建起的永安渠海绵城市生态公园带,成为西安新的碧水绿廊。
西安大剧院的广角视野◎来源/城记影像
第三,它形成片区全域开发:「未来之瞳科学公园」,拥有西安创新馆及西安大剧院等场馆集群,形成内外呼应的科技文化新内涵。公园将CID核心区与多元功能区紧密串联,并以永安渠水系为纽带,串联起海绵绿地、创意广场、社区公园、文化街区和商业街区等众多的公共空间,打造西安滨水新生活的典范和未来标杆。
作为西安规划少有的大手笔动作,「未来之瞳科学公园」与西安大剧院和创新馆系列等建筑形成呼应。至此,西安城市地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