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引领,科技筑基!促进昆明米线产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引领,科技筑基!促进昆明米线产业高质量发展
米线特别是过桥米线,是一张体现“昆明生活”的响亮名片。如何维护好这张名片,展现昆明胸襟和昆明形象,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昆明市现有取证米线生产企业48家,已登记小作坊51家。昆明每天鲜米线消费量约600吨,每年产值在4千万元左右的生产企业主要有云南星桥、林香秋谷、雁隆、锦翔等八家,日产能900吨,另外再加上小规模企业和小作坊日产能900吨,日产能合计1800吨左右。产能过剩明显,竞争日趋激烈,因科技含量不足限制了传统鲜米线辐射半径只能达到方圆一百公里左右,不能有效形成向全国辐射的局面。一方面由于产业发展未得到足够重视,政策引导缺失,各部门间未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整个产业链条仍然停留在“小、散、乱、差”层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贡献不能得到凸显。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经营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产、学、研沟通和交流渠道不畅,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生产设备老化、经营模式单一,产品提质升级、新产品研发迟滞等原因,缺乏龙头带动。形成了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和偷工减料、掺杂掺假、非法使用添加剂、肆意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局面,最后牺牲整个行业的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以及整个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近年来,本地品牌如“德胜桥”“桥香园”“建新园”“上座”“一碗情”等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与广西柳州螺蛳粉,湖南长沙牛肉粉向全国全面辐射的情况相比,昆明米线产业发展表现为特而不大,特而不优,因循守旧,新产品开发意识不强,省内外、国内外广大消费者,要想体验昆明米线的丰富味道,只能亲自来到昆明才能够实现,产品的辐射能力不足。
为彻底扭转我市米线产业的“自杀式”恶性发展,促进产业自律、有序、健康成长。2021年以来,昆明市市场监管局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发现,形成目前局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标准制定滞后,老版标准已名存实亡。云南省卫健委2015年1月1日公布实施的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鲜米线》(DBS53/017-2014)对鲜米线的定义为: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浆、发酵(或不发酵)、浆料蒸煮、成型、冷却和包装等生产工艺生产加工而成的鲜粮制品。该标准规定了生产加工鲜米线的原料只能是大米,不能使用如玉米淀粉、小麦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等,与柳州螺蛳粉、湖南米粉相比,云南米线的标准制定已滞后于消费者越来越丰富的消费需求;
监管存在盲区,以往对米线的监管较多注重了源头(生产企业)和终端(零售和餐饮环节),忽略了源头到终端批发环节的监管。产品沿用历史习惯,所有生产企业均以散装形式出厂销售,未建立营业网点进行支撑,无终端配送能力,所有产品均需借助一级经销商配送到二级零售商进行销售,加之米线属于鲜食食品,被一级经销商不同程度绑架。
产业发展未得到足够重视,缺乏有效统筹协调机制。昆明的米线产业日均供应量600吨,按每公斤可加工四碗,以一碗米线平均10元计算,每吨米线产值可达4万元,每天米线的产值约2400万元,每月的产值就是7.2亿,一年的产值可达86亿元,全产业链的产业贡献值应该能够达到200亿元。2021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501.6亿元(数据引用于拥抱印度洋《云南米线为什么不是千亿级产业,难在哪里?》)。昆明米线产业从文化内涵、历史传承、丰富的口味上与柳州螺蛳粉相比,毫不逊色,只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好“产、学、研”、政府和企业、部门间的协作配合,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加大创新力度,立足本地市场,放眼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完全可以做大做强昆明米线产业,更好促进昆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更广泛扩大就业。
如何促进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甚至摆脱现有发展模式的桎梏,突破柳州螺蛳粉、湖南米粉、南宁老友粉的竞争挤压,实现弯道超车。2021年以来,昆明市市场监管局按照“建标、治乱、提质”的工作思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当前的产业发展乱象进行了治理。
加快米线相关标准的制修定及贯彻落实。一是积极参与地方标准的修改。今年9月,市局食品生产处邀请省农科院、省产检院、华测检测、孚尔检测、市食药检所专家及10家米线生产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从米线的水份、蛋白质、原料、标签标识、定义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地方标准的修定工作,新修订的米线地方标准已于2023年10月26日实施。二是指导行业协会改选。今年2月,由昆明市市场监管局牵头,邀请昆明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进行指导,主城区27家米线生产企业负责人参加,对原昆明市米线行业协会进行改选,把行业内办事公道、有公德心的企业负责人选出来担任会长、副会长,切实担负起行业自律和发展的重任。三是加强与检验机构、省农科院沟通,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经多方努力,促成了新改选的米线行业协会与省农科院、省产检院、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之间建立了长期沟通协调机制。在多方的积极参与下,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产品形态,在不影响米线口感、品质的前提下,延长产品保质期达到了6个月,最终解决了历史以来困扰米线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目前,昆明市已有一家企业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通过生产线上两次杀菌,产品进行预包装,检验结果显示,菌落总数<10、霉菌<10、大肠菌群<0.3水份70%-80%、酸度<0.1、保质期达到356天,日产量5万袋的方便米线产品,全部销往省外,产品供不应求。还有两家这样的米线企业正在建设过程中。四是动员八家龙头企业联合建立更严格的米线团体标准,优化质量指标,提升米线品质。目前,该项标准初稿已基本完成,2025年力争实施,形成市场上鲜米线、保鲜方便米线品种多样口感丰富的局面。
加大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围绕米线生产经营中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一是严厉打击生产环节使用不合格原料、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非法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加工米线的行为,严肃查处生产经营掺假掺杂、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等违法行为。二是整治生产加工环境,对“脏、乱、差”责令限期改正,不能完成整改的,该停产整顿的坚决停产整顿。三是严查米线销售及餐饮单位执行进货查验制度、索证索票制度、经营过程控制制度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到位行为,进一步增强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意识。截止2023年12月31日,昆明市共立案查处违法生产掺杂掺假米线案件8件、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案件10件、使用过期原料生产米线案件2件、伪造生产日期案件3件,执行罚款100余万元。四是加强与公安部门行刑衔接,大力整治非法使用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今年3月份,昆明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昆明市公安局食品药品侦查支队对昆明市三家米线生产企业进行了突击检查,检查发现三家企业都存在非法使用添加剂的违法犯罪情况,对涉嫌犯罪的相关责任人采取了刑事拘留。案件目前还在进一步侦办过程中。
通过三年多持续不断、久久为功的治理,彻底扭转了昆明市米线产业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和偷工减料、掺杂掺假、肆意添加的恶性竞争局面,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安全放心的食品安全需求,有效促进了整个产业朝着良性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传统米线能够满足本地安全放心的消费需求,方便米线辐射全国乃至美国西雅图、洛杉矶等城市的有利局面。目前,昆明传统米线的年产值80亿元,保鲜方便米线5亿元,而且保鲜方便米线的发展势头迅猛。2025年,保险方便米线的产值有望达到10亿元的规模。可以说,目前昆明米线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可喜成绩。但是,昆明米线产业要真正发展壮大,必须要彻底打破地域、时间、技术的限制,实现过桥米线保鲜方便化、产业化。所以,如果能够形成政府重视、部门联动、标准引领、科技筑基、行业规范的格局,到2030年产值翻一番达到200亿元,到2035年再翻一番,达到400亿元。届时,昆明的米线产业,一定能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