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全球粮食危机再度爆发:多国陷入“国家灾难”,真的是天灾还是人为操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全球粮食危机再度爆发:多国陷入“国家灾难”,真的是天灾还是人为操控?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28A05I6P00

近期,粮食危机再次进入国际公众视野,在看似全球粮食充足的今天,为什么还有数亿人每天忍饥挨饿?是气候变化导致粮食减产,还是战争冲突引发供应链中断?或者,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从加沙地带因为封锁面临的严重粮食短缺,到非洲因气候变暖引发的粮食危机,表面上看,这些饥荒似乎是天灾和局部动荡带来的无奈,但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利益博弈。

全球粮食市场的主导力量,掌握着80%粮食交易的“四大粮商”已经垄断了从种子到供应的几乎全部环节(它们分别是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Dreyfus),在这场粮食游戏中,资本操控粮价,资源分配的决定权落入少数西方资本巨头手中。于是,“有粮无市”的现象开始频频上演,饥荒和贫困持续在资本的掣肘下扩散,非洲和中东等地区的民众成了资本博弈的“人质”。

然而,这场危机是否真就无解?

加沙地带的粮食危机:以色列的封锁政策与道德困境

从10月初以来,以色列政府加大对加沙的封锁,直接导致北部地区的粮食与物资彻底断供。该地区共有40万居民,长期以来依靠外界的粮食援助为生。此举让加沙北部的居民不得不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维持基本生存。

以色列通过严格控制粮食供应的方式对加沙施压,实际上是运用了“粮食武器”——这一手段早在20世纪初便开始被一些国家用于控制人口和施加政治压力。类似的策略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也常常被使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名言“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类”很好地揭示了这一点。

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谴责,但因美国的支持,以色列在实施封锁的同时,得以避免大规模国际制裁。这种在大国庇护下进行的地区压迫,一方面激化了中东地区的矛盾,另一方面让更多的无辜平民陷入人道主义危机。然而,即使面临如此严苛的封锁,加沙地区的援助呼声却被西方媒体淡化甚至忽视,突显了西方在对粮食危机的报道中长期存在的双重标准。

非洲南部的粮食危机:气候危机和粮商垄断

与加沙的封锁政策不同,非洲南部的粮食问题更多源于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10月16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世界粮食日发布预警: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赞比亚、纳米比亚等国因遭遇严重干旱,数千万居民的粮食供应面临严峻问题。非洲南部这些国家的农业产出损失触目惊心——津巴布韦的粮食产量下降了80%,赞比亚损失了70%。

非洲各国的粮食生产本就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农作物减产严重,使得这些国家难以稳定粮食供应。然而,即便如此,全球谷物产量仍然足够养活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数据显示,2023-2024年度全球谷物产量预计为28.54亿吨,而全球人口尚不足80亿,粮食理论上是充足的。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个问题:既然粮食充足,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人口在饥饿线上挣扎?

核心原因之一在于全球粮食分配体系的失衡。四大粮商(即ABCD公司)垄断了全球80%的粮食贸易,使粮食供应受制于跨国资本,价格波动完全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这些粮商不仅左右着价格,还因对市场的操纵在粮食危机中谋取暴利。即便全球粮食产量足以养活现有的人口,但由于分配机制中巨大的利益空间,粮食从富余的产地输送到缺粮地区的效率极低。由此,全球粮食危机的根本问题不在于粮食产量,而在于供应的流向被资本利益所操控,导致“有粮无市”的窘境。

津巴布韦,因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干旱而完全干涸的水库河床。

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与对外援助的实用性

在解决粮食危机上,中国的应对方式与西方有显著区别。中国不仅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国内粮食的自给能力,还积极向受灾地区输出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帮助其他国家摆脱对国际粮商的依赖。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便加大农业技术的研发,袁隆平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制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使中国在粮食供应方面逐步实现自给自足。

目前,中国已经能够实现口粮的完全自给自足,并在饲料和其他粮食上大幅减少进口依赖。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向全球输出杂交水稻、耐盐碱地稻等高抗性粮种。以非洲为例,中国不仅向当地输送优质稻种,还提供相应的农业培训,协助当地实现粮食增产。中国这种“授人以渔”的做法,避免了单纯依赖粮食援助的被动性,真正帮助这些地区从根本上改善粮食短缺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超级稻”项目已经在非洲的冈比亚、利比里亚、塞内加尔等地推广。2024年,在中国技术团队的帮助下,非洲的多个盐碱地试验田已成功增产,单产超过每亩1066斤。可以说,中国通过农业技术援助,为全球粮食危机的缓解提供了切实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助于非洲及其他贫困地区的粮食安全,也间接削弱了西方资本在粮食市场的垄断地位。

粮商操控的案例:中美大豆战的启示

四大粮商控制全球粮食市场带来的垄断问题,并不止于非洲或拉美等发展中地区,中国也曾在粮食上受到资本操控的重创。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美国开始将大豆机械化生产带入中国市场。凭借低廉的价格,美国大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导致中国大豆产量锐减,农民收入大幅下滑。

然而,这种低价进口只是前奏。到2003年8月,正值中国国内大豆供应短缺时,美国农业部突然宣布大豆歉收,全球价格暴涨,中国各大豆加工企业被迫以高价签下大量订单。可在价格飙升后不久,美国又称歉收为统计错误,大豆供应充足,导致价格回落,中国企业因前期高价合约遭受巨额亏损。数据显示,2004年底,中国大豆加工企业从1000多家锐减到仅剩90多家,而其中64家是外资控制。这场“粮食战争”让中国明白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促使其在农业技术上实现突破,避免受制于人。

五、破局之道:中国技术与国际援助的作用

面对四大粮商的垄断及其带来的困境,中国正在通过农业科技的输出帮助贫困地区的国家打破“粮食锁链”。例如,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在多个国家成功落地,尤其在干旱、盐碱等恶劣环境下的抗逆性成果显著。未来,这些技术也将推广至更多地区,为打破西方资本垄断的全球粮食体系提供更多可能性。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积极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以游戏公司网易逆水寒为例,其捐赠近20万斤大米,支持山东、河南等地的91所学校的免费午餐项目。该项目的公益目标不仅是援助贫困地区,更是为国内农业科学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助力耐盐碱水稻和海水稻的研究,为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当前全球粮食危机的持续存在,根源在于西方资本对全球粮食分配的垄断和扭曲。以色列对加沙的封锁只是人道主义危机的冰山一角,而四大粮商垄断体系的运作则使得粮食危机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延续。中国以科技援助和粮食安全策略为应对,通过技术帮助改善受援地区的自给能力,逐步推动全球粮食安全朝向“公平分配、去资本垄断”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中国解决粮食危机的有效方式,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资本束缚提供了实用的破局之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