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用对策略,不怕孩子学不会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用对策略,不怕孩子学不会

引用
1
来源
1.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weekly/index/203

孩子不是学不会,只是每个大脑都不一样!儿童脑神经博士、名医翁仕明:掌握3原则,陪孩子找到学习之钥

翁仕明分享,他自己跟他儿子,小时候都曾被老师怀疑是否有学习障碍,他是中年级后才慢慢开窍,儿子则持续进步中,“我们要相信,孩子不是能力差,只是需要时间,发现适合的学习方法,大人的任务,就是耐心陪伴孩子,找到学习之钥。”

孩子写字总是鬼画符,又乱又丑?
99乘法背了无数次,还是背不起来?
常常恍神,专注力撑不到15分钟?
孩子在学习时的种种表现,总是让父母无比焦虑。对此,儿童脑神经学博士、小兒神经科医师翁仕明说,与其纠结于表面现象,不如深入寻找原因与解方,毕竟,每个人的大脑都不一样,适合的学习方式也不同。

翁仕明是台湾少数专门研究儿童学习障碍的医师,他分享,学习障碍是先天的,是因中枢神经系统的情况,影响到听、说、读、写、算等能力。

比如,书写问题,可能源于孩子对符号的阅读、辨识有困难;99乘法总背不好,或许是大脑程序记忆影响数感表现;专注力不佳,有时是视知觉与听知觉的连动处理缓慢……“有时候,孩子不是故意的,他们可能想做却做不到。”翁仕明提醒。

台湾有6%至10%的孩子学习障碍

在台湾,至少有6%至10%的孩子面临学习障碍问题,而程度较轻、学习困难者又更多。不过,对于学障,翁仕明偏向用“体质”来看待,毕竟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学障者只是不擅长学习而已,以此角度来看,家长会比较宽心。

而且,学障也不见得什么都不会学,例如读写困难者,可能手作很强;视知觉不好的人,或许改用听的就学得会……翁仕明说,陪伴这些孩子,关键在于截长补短,让孩子知道自己虽然不一样,但也有自己的特点,要有自信的前进。

近日他也出版新书《爸妈别急,孩子只是慢慢学》,汇总了自身这20年来的脑科学研究、看诊超过千位的临床案例与当爸爸十年来的经验,归纳出常见的学习困境与对策。

不喜欢“学霸”一词,盼家长别功利主义

在探讨学习障碍或学习困难之前,翁仕明认为,或许得先思考学习的本质。虽然他是建中毕业的,后来一路读到博士,如今还在大学任教,但他一直不喜欢“学霸”这个词,觉得太功利主义。

他自己的学习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我还记得,一、二年级时,我都考倒数,整个跟不上,当时爸妈都在做生意很忙,也不知该怎么办。”再长大些,他开窍了,成绩才慢慢变好。

研究学障后,翁仕明才明白,当初跟不上是因自己早读,据统计,早读者本就容易落后。

学习本该源于好奇心与兴趣,本就有苦有乐

外人看来,翁仕明在当医生的第二年,就跑去读硕士,后来又到英国拿了神经科学博士,应该很喜欢读书吧?他笑称,其实自己也常哀嚎,抱怨“为什么要闻那么多书?”但每当学会,又很开心、有成就感,便开始设定下一个学习目标,如此反复。

他儿子在低年级时,成绩也是倒数,老师甚至建议他带儿子去评估,看看是否有学障。不过,翁仕明跟当国中老师的太太都清楚,儿子只是爱玩、对分数又淡然,加上家里也没盯,所以考不好。

“而且,我儿子对喜欢的东东就很投入,例如他小提琴就练很勤。”翁仕明说,其实最纯粹的学习就是这样,源于好奇与兴趣,而学习的过程本需刻意练习,有其辛苦的部分得克服。

是否有学习障碍,可从“听、说、读、写、算”观察

学习是极度复杂的历程,牵涉到大脑的众多功能如专注力、记忆力、操作能力、语言能力,甚至情绪控制能力等。

所有的学习都必须去芜存菁,方能内化成自己所用,翁仕明说,例如感官敏锐度、知觉处理、专注力、记忆力、执行的动作协调性与习惯,甚至是动机,都是学习的基本要件,“如果碰到学习上的困难,只要逐一审视这些要件,就会发现猫腻所在。”

更具体来说,学障常见的面向有听、说、读、写、算,可先观察孩子在五大面向有无困难,再决定是否要看诊,翁仕明也提供了自我检测的方法(请见文末链接)。

要去看诊吗?最快“小一下”再做评估

如果担心孩子有学障,翁仕明建议,首先看年纪,学龄前坐不住是很正常的,即便小一了,也要给孩子“宽限期”,毕竟刚进到系统性的、课室化的学习,本需适应,如果学校老师有反应,最早在小一下再来评估。

其次,要跟老师合作。在美国,学障是教育端与医疗端共同处理,台湾则是把权限给教育端,通常是特教老师有评估报告、教育局审查立案后,特教服务再进来,医疗端属于辅助。

他常提醒家长,孩子白天几乎都在学校,跟老师先有共识,一起协助孩子才有效;来看诊时,也要带作业、考卷、老师纪录等,搭配医疗检测来综合判断,较为准确。

即便有学障,也能找出适合的学习策略

此外,切记“别跟手足比”,因为判断错误的风险极高。翁仕明说,按学理而言,普通的人占九成,前5%跟后5%则是特殊生,“如果哥哥PR80、妹妹PR10,其实都在正常区间,但你可能会觉得差很多。”

若确认有学习障碍,下一步就是对症下药,寻找合适的学习策略,比如,如果有读写障碍,很难辨识符号,那可以善用平板,在阅读与书写时,在文字不同的区块标上不同的颜色,协助孩子更有效率的辨识文字的部首与部件;读文章时,也可用白纸或尺来逐行辅助,避免跳行漏读等。

又例如,视知觉不好的人,常“有看没有懂”,可以善用有声书,或是大人先把课本念一次给孩子听,有印象后再阅读;听知觉不好的孩子,常“左耳进、右耳出”,可搭配视觉辅助,例如把待办事项抄一次、贴在桌面上,或把知识用图像、影片等方式呈现,加速吸收。

父母温柔包容,给孩子最需要的陪伴与支持

假如孩子并未被判定是学障,但学习时常碰到困难,父母不妨多些温柔包容,陪孩子慢慢找出学习之道,翁仕明分享了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1:沉着面对孩子的难题,别因焦虑而揠苗助长

看诊多年,翁仕明碰过无数焦虑的父母,他自己也曾面临儿子两岁多了都还没讲话、上小学后被怀疑是否学障等情境,完全明白父母的心情。

不过,他还是认为,父母要沉着,倘若经过客观评估却并未发现问题,就得拿出耐心与信心,陪著孩子用其独有的步调长大,“像我在确认儿子听力没问题后,就强迫自己冷静,果然儿子到三岁左右,就开始说话了。”翁仕明强调,别因自身焦虑而揠苗助长,徒增孩子的挫折感。

原则2:放下功利主义,“学会”比“考高分”更重要

翁仕明直言,他常碰到根本就没有学障的孩子来看诊,只因父母不满意其成绩,还曾有家长问他:“为什么我的孩子都只考91、92,不能考100分呢?”

他真心期盼,父母们能放下功利主义,回到学习的初衷,“我并不是叫大家别管孩子了,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孩子有没有学会、需要什么帮助。”比如,当他儿子考很烂时,他会陪著儿子厘清问题所在,看看答错的是因为粗心、紧张、没读熟、还是真不懂?

如果是不懂,就来处理;如今“素养题”当道,有时题目太活或太抽象了,全班几乎没人答对,那也别纠结。翁仕明强调,考试是检核孩子有没有学会,别只看有没有拿高分,有问题就解决,避免问题“滚雪球”、愈来愈大,这才是重点。

原则3:陪孩子点燃学习之火,并且添柴加温

学习需要动机,也需要续航力,当有了兴趣或好奇心,想学某项事物时,还得“刻意练习”,才能真正学会。

翁仕明说,这个过程常是辛苦的,但倘若无法持续投入,也就没机会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所以,父母的任务,是观察孩子的热情所在,点燃其学习火苗,然后陪著孩子慢慢添柴加温,自然而然的沉浸于学习当中。

他一直相信,重点不是成绩,而是热情不被浇熄,“只要孩子愿意学、喜欢学、持续学,迷航时有大人陪,总是会到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孩子的学习表现让你担心吗?测测看,找出孩子的学习困难在哪里:https://tinyurl.com/2p8xhayn(检测结果仅供参考,无法取代专业医师诊断。如需进一步资讯,建议可至医疗院所之小兒神经科、或儿童心智科、或复健科进行检测。)

照片提供:三采文化、翁仕明医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