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深入解读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深入解读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本文将深入解读《道德经》第二章的内容,探讨其中关于对立统一关系的深刻思考,并通过具体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始也,为而不恃也,成功而不居也;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释义及深解:
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
所以说:“实有与虚无是相互依存的,坚难与容易是相互凸显的,长与短是相互显现的,高与下是相互彰显的,音与声是相互衬托而和谐的,前与后是相随而形成的,这些都是永恒不可改变的真理”。
因此圣人以不妄为的观念来处理世事,用自身做榜样的方式来实行不言的教化;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发展而不强为其主宰,养育万物却从不自恃为自己的能耐,成就伟大功业却从不自居为自己的功劳;正因为他功成而不自居,因此他的功业是失不去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这一段相对还比较好理解。20章中谈到了唯与诃、美与恶,现在进一步引申美与恶、善与不善的相互依存。通过这几个例子,是为了帮忙我们理解后边的道理。
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
在《姬氏道德经》道理卷的初节中,我们通过车轮、器皿、房子等例子,非常清晰的了解了有与无之间相互关心,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有与无这个的关系理解了,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思考方式,来想想后边的这几个例子。
艰难与容易相互显现,就如同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万事开头难,然后能够适应感觉容易一些,在突破一个平台时,又变得艰难,然后又容易,就这样不断地循环反复,不断上升迭代!
长与短是相互衬托的。一根线,你不知道他的长短,如果在他的下边划一个比这根更长的,原来这根就变成了短的一根;新划的这根如果比较短,那原来这根就变成了长的一根。
高与下是相互彰显的。
音与声是相互映衬而和谐的。
我一直好奇什么是音,什么声呢?(有兴趣的可以认真看一下下边的这个知识点)
简单理解就是音具有特有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声没有这两点;有点类似音如同一个人的精神身体,声如同一个人的物质身体。
一个人需要有物质身体,也需要有精神身体,同样我们听到的声音,需要有声,更需要有音。音和声合拍时,才是完整的声音。
比如我们说话,有说话的内容,同时还有说话的语气,表达出了完整的意思。
音和声在古代哲学及文化语境中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尤其在道家思想中,它们具有丰富的内涵:
音
- 概念定义与本质
- 音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一种能够触动人心、传达情感和思想的声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声音,更蕴含着一种能够引发人们内心共鸣的特质。从本质上讲,音是一种具有一定旋律、节奏和韵律的声响组合,能够表达出特定的意义和情感。例如,音乐中的音符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旋律,这种旋律可以传达出欢快、悲伤、激昂等各种情绪,从而影响人们的心境和感受。
- 在道家思想中,音被视为一种自然的表达形式,与道的运行规律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音的传递,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节奏和秩序。比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自然之音,都是道在自然界中的体现,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向人们传达着自然的信息和能量。
- 在哲学思想中的体现与作用
- 在道家哲学中,音被认为具有启迪智慧、引导人们回归自然本真的作用。通过聆听自然之音或和谐的音乐,人们可以超越世俗的纷扰,进入一种宁静、深邃的精神境界。例如,在修炼或冥想过程中,人们常常借助自然之音或特定的音乐来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音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连接人与自然、人与道的桥梁,帮助人们领悟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真谛。
声
- 概念定义与本质
- 声通常指的是物体振动所产生的物理声响,是一种更为宽泛和基础的声音概念。它包括了各种无规律、杂乱或单纯的声响,如物体碰撞声、人的呼喊声等。与音相比,声更侧重于声音的物理属性,是声音在现实世界中的直接呈现。例如,敲门的声音、机器的轰鸣声等都属于声的范畴,这些声音是由物体的机械运动或物理变化所产生的,不具备音所特有的旋律和情感表达。
- 在道家思想中,声虽然是一种较为基础的存在,但它也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声更多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与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流声、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嘈杂声等,都是声的体现。这些声音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声音环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运行状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在哲学思想中的体现与作用
- 声在道家哲学中与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现象紧密相连。它可以被视为人类欲望、纷争和杂乱的一种象征。例如,过多的人声喧闹、争吵声等往往被视为社会不和谐的表现,与道家所倡导的清静无为、和谐自然的理念相悖。因此,道家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声的干扰,回归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状态。同时,声也可以被用来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通过对各种声音的分析,洞察人类社会的问题和矛盾,从而寻求解决之道,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前与后是相随而形成的。
恒也!
这个两个字特别关键,是前边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的规律的总结,代表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为什么在学习《姬氏道德经》时,建议大家从道理卷开始学,就是培养我们去发现现实中那些已经存在,而我们没有注意到的真理,通过例子,一点点指引我们开启看清楚真相的慧眼。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始也,为而不恃也,成功而不居也;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因此圣人以不妄为的观念来处理世事,用自身做榜样的方式来实行不言的教化;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发展而不强为其主宰,养育万物却从不自恃为自己的能耐,成就伟大功业却从不自居为自己的功劳;正因为他功成而不自居,因此他的功业是失不去的。
无为,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不是什么也不做,是不妄为。
圣人,这个级别属于得道的领导我们的人,或者是统治者或统领者,这样的人只要不妄为,才能让老百姓过得更幸福。
我们来听一个有关“放生”的故事。
《列子》中记载,春秋晋国,权臣赵简子权势显赫。每逢过年,他令百姓捉斑鸠送府放生,百姓借此可破例入府,赵简子皆优厚赏赐,进献者从早到晚不绝。
其门客见状,问其缘由,赵简子称此举乃示对生灵的仁慈。
门客却指出,若全国百姓知其放生之举而争先捕鸠,死伤必多,如此,其放生之仁慈远不及人为造成的灾祸。
赵简子若真仁慈,应任斑鸠自由,而非抓放折腾。
这就是一个权利者妄为的例子。
圣人要用不妄为的想法去做事,自己先做到言行合一,通过身教达到教化的目的(想想毛主席的补丁衣服);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做了很多有助于万物的事,却不挂在嘴上;做了很多大事,从不显示自己的功劳(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六代机滑过天空)。正因为他功成而不自居,所以他的功业才不会失去,才能永久。
唯与诃、美与恶、善与不善、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先与后,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得道的圣人懂得不妄为,不抢功,总是默默助力他人成长成熟,因为此,圣人才拥有更长久的功业!
目前我用《姬氏道德经》这个版本学了两年多了,发现这个版本比较适合背诵使用,全书共6卷18节5578字,全经逻辑次序的承上启下是背诵全文显而易见的阶梯,推荐你可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