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遥感基础之 - 比尔朗伯定律】
【定量遥感基础之 - 比尔朗伯定律】
比尔-朗伯定律是定量遥感中的基础定律,描述了电磁波通过物体时的吸收特性。本文将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出发,详细介绍比尔-朗伯定律的定义、成立条件及其偏离原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定律。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包含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 吸收(Absorption):光的强度随着在生物样本中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 散射(Scattering):由于折射率的不均匀性,导致光子传播方向发生变化。
- 非线性效应(Nonlinear effect):包括二次谐波产生、三次谐波产生、四波混频等。
注:线性光学的主要特点是不改变光的频率、不与介质发生能量交换。因此,发生能量交换、改变频率的属于非线性光学。
在辐射传输模型中,散射的概念包含了非线性效应,因为散射可以导致光子方向和频率的变化。
在遥感辐射传输模型中,默认光子碰撞会产生两种情况:吸收和散射。
关键概念:多次散射
多次散射(Multiple Scattering)是指光子在介质中多次与物质相互作用,导致传播方向和能量分布发生变化的现象。
比尔-朗伯定律
比尔-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描述了电磁波(如可见光)通过物体时,物体吸收部分电磁波,而吸收率与物体的厚度(光程距离)、物质的吸光系数及其浓度之间的关系。其数学表达式为:
它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适用于所有电磁辐射和吸光物质,包括气体、固体、液体、分子、原子和离子。
发展历程
- 皮埃尔·布格(Pierre Bouguer)在1729年阐明了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介质厚度之间的关系。
- 约翰·海因里希·朗伯(Johann Heinrich Lambert)在1760年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 1852年,奥古斯特·比尔(August Beer)提出光的吸收程度和吸光物质浓度的关系,最终形成了布格-朗伯-比尔定律,简称比尔-朗伯定律。
定义
一束单色光照射于一吸收介质表面,在通过一定厚度的介质后,由于介质吸收了一部分光能,透射光的强度就会减弱。吸收介质的浓度越大,介质的厚度越大,则光强度的减弱就越显著。其关系可以表示为:
A=lg(1/T)=Kbc
其中,A为吸光度,T为透射比,K为摩尔吸光系数,b为光程长度,c为溶液浓度。
成立条件
比尔-朗伯定律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待测物为均一的稀溶液、气体等
- 无溶质、溶剂及悬浊物引起的散射
- 入射光为单色平行光
偏离原因
导致比尔-朗伯定律偏离的原因主要分为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
物理偏离
主要由入射光的单色性不纯所造成的:
- 单色光不纯引起的偏离
严格来说,比尔-朗伯定律只适用于单色光。但由于仪器分辨率的限制,实际入射光为一很窄波段的谱带。分光光度计分光系统中的色散元件分光能力差,即在工作波长附近或多或少含有其他杂色光,这些杂色光将导致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
实际上,理论上的单色光是不存在的,我们所做的只能是让入射光的光谱带宽尽可能的小,以尽可能接近单色光。
化学偏离
溶液本身性质引起比尔定律的偏离:
- 样品溶液浓度的影响
比尔-朗伯定律是一个有限的定律,它只适用于浓度小于0.01mol/L的稀溶液。因为浓度高时,吸光粒子间的平均距离减小,受粒子间电荷分布相互作用的影响,他们的摩尔吸收系数发生改变,导致偏离比尔定律。因此,待测溶液的浓度应该控制在0.01mol**mol/L以下。
还有人认为:因为当被测物质在溶液中浓度较大时,量子光学认为,吸光粒子的相互作用加强,吸光能力下降;溶液的折光指数(n)随溶液的浓度改变而变化,并对吸光度有影响。当溶液浓度低于0.01mol/L时,n基本上是一常数,这也说明比尔-朗伯定律只有在低浓度中应用才是正确的。
参考资料
- [https://mp.weixin.qq.com/s/MpF-14SKRGgSOrwNl7qYbg]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8571204?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934517903752142848]
- Akenine-Möller, Tomas, Eric Haines, and Naty Hoffman. Real-time rendering, Third Edition. CRC Pres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