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每天一杯奶茶,或使患癌风险翻倍!还致肥胖和痛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每天一杯奶茶,或使患癌风险翻倍!还致肥胖和痛风

引用
1
来源
1.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80c84888e67.html

奶茶是许多人喜爱的饮品,尤其是在秋天,一杯热乎乎的奶茶更是能带来温暖的慰藉。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这杯看似无害的饮品,实际上可能暗藏健康风险。

果糖与肥胖的关系

果糖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水果和蜂蜜中的甜味剂,也是高果糖玉米糖浆的一种成分,常常被添加在奶茶中作为重要的“甜味来源”。从历史上来看,人们目前消耗的果糖量达到顶峰,当然代价也很明显——肥胖症和癌症发病率的激增。

Nature上刊登的Dietary fructose improves intestinal cell survival and nutrient absorption研究,深入探讨了“果糖肥”的背后机制。研究发现,膳食果糖能提高肠道细胞的存活率,增加肠道绒毛长度。绒毛长度增加了,肠道的表面积也随之扩大,增加了对高脂食物的营养吸收和脂肪含量。具体来说,喂食含果糖饮食的小鼠的绒毛比未喂食果糖的小鼠长25%至40%,从而使小鼠体重增加。


喂食果糖的小鼠体重更高,绒毛更长

为了探究高果糖饮食与肠道绒毛长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将小鼠分成3组:不含果糖的对照饮食、含有葡萄糖不含果糖的标准高脂饮食(45%的热量来自于脂肪)、等热量的高脂饮食(葡萄糖被蔗糖取代,蔗糖中一半葡萄糖,一半果糖)。

研究结果令人惊讶!尽管每组小鼠消耗的能量相同,但与不含果糖的高脂肪饮食组相比,以蔗糖形式喂食果糖的小鼠,体重和脂肪量明显增加,而且小肠绒毛更长。此外,与无蔗糖的对照组小鼠相比,以蔗糖形式喂食果糖的小鼠在口服脂肪后,血清甘油三酯的水平更高。

这些数据表明,饮食中的果糖可以增加肠道绒毛长度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紧接着,研究人员仔细研究了果糖组小鼠的新陈代谢变化,发现果糖的一种特定代谢物,称为1-磷酸果糖,在细胞中高水平积累。在缺氧的肠道细胞中,1-磷酸果糖通过抑制丙酮酸激酶(PK)的M2异构体,增加了肠道上皮细胞的存活率,从而增加肠绒毛的长度。

果糖代谢增强了缺氧细胞的生存能力,并降低了丙酮酸激酶的活性。综上,在高果糖的喂养下,小鼠的肠道绒毛长度增加了25-40%,导致更多的营养吸收和脂肪囤积,从而诱发肥胖甚至癌症的发生。

研究者之一Goncalves博士补充道,“虽然果糖本身没有害处,但是果糖摄入过多就有害了。我们的身体并不是为了吃那么多果糖而设计的。”

含糖饮料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胃肠病领域顶级期刊Gut上刊登的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in adulthood and adolescence and risk of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among women研究,对护士健康研究II中收集到95,464名参与者进行了长达24年的随访,并证实了“含糖饮料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结果显示:在成年后,与摄入含糖饮料<1份/周的相比,饮用≥2份/天的女性罹患早发性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1.18倍!如果在青春期就饮用更多的含糖饮料,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则会更高。


成年期含糖饮料摄入与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在校正了其他影响结直肠癌发病的因素,含糖饮料对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影响仍旧显著。具体来说,在成年期,含糖饮料摄入≥2份/天的女性早发性结直肠癌的风险是含糖饮料摄入<1份/周的女性的2.18倍;而每天多摄入一份含糖饮料,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6%。(注:1份为236.56毫升)


13-18岁含糖饮料摄入与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此外,在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另有41272女性在1998年回忆记录了她们青春期(13-18岁)的膳食摄入。根据这些记录,研究人员同样发现:在青春期,与含糖饮料摄入<1份/周的女性相比,每天饮用≥2份含糖饮料会导致早发性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了2.41倍。换言之,每天多摄入一份含糖饮料,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增加32%。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代糖饮料及果汁的摄入与早发性结直肠癌关系不大,以每天一杯代糖饮料/咖啡/脱脂牛奶/全脂牛奶代替每天一杯含糖饮料,能够使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降低17%-36% 。纯净水和茶替代含糖饮料,虽然也有降低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趋势,但在本项研究中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含糖饮料与痛风的关系

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研究团队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上发表的研究,揭示了含糖饮料与痛风的关系。研究发现,更高的含糖饮料摄入量,与更高的血清尿酸盐(sUA)水平以及更高的肥胖率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更为颠覆的是,用含糖饮料取代酒精摄入,竟是早发男性痛风的主要饮食危险因素。

在研究者收集到的全部655名痛风患者中,94.6%为男性,59.1%为早发性痛风。其中,所有早发患者均为男性。此外,所有纳入研究的痛风患者均被要求填写一份涉及10种食物的食物频率调查问卷,包括:动物内脏、红肉、海鲜、酒精、含糖饮料(SSB)、咖啡、牛奶和奶制品、火锅、慢煮汤和茶。

对比不同组间的食物摄入频率发现,与迟发性痛风相比,早发性痛风患者会摄入更多的红肉(101-200克/天:43.6% vs. 26.0%)、含糖饮料(每周>4次:27.9% vs. 7.7%)、牛奶和奶制品(每周1-2次:28.5% vs. 16.6%);但后者比前者摄入更少的酒精(每天>84克:8.5% vs. 21.5%)和茶(每周>4次:35.7% vs. 52.4%)。

不同组间的饮食因素差异

那么,在诸多饮食因素中,哪个才是“罪魁祸首”呢?校正了潜在的混杂因素后,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在早发性痛风患者中,含糖饮料的摄入量与sUA≥600 μmol/L和肥胖率之间均存在着显著正相关。

具体来说,与每周<1次相比,每周饮用>4次含糖饮料或导致sUA≥600 μmol/L的风险升高110%;每周仅饮用1-2次含糖饮料,肥胖发生风险会升高150%!


食物摄入频率与痛风风险之间的关联

综上,早发性痛风患者的特点是更高的sUA水平和肥胖患病率;而更高频地饮用含糖饮料,也会导致sUA水平和肥胖率越高。作为“致病效果”超过酒精的饮食因素,对痛风高危人群来说,限制含糖饮料的饮用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Taylor, S.R., Ramsamooj, S., Liang, R.J. et al. Dietary fructose improves intestinal cell survival and nutrient absorption. Nature 597, 263–267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827-2

[2]Hur J, Otegbeye E, Joh HK, Nimptsch K, Ng K, Ogino S, Meyerhardt JA, Chan AT, Willett WC, Wu K, Giovannucci E, Cao Y.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in adulthood and adolescence and risk of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among women. Gut. 2021 Dec;70(12):2330-2336. doi: 10.1136/gutjnl-2020-323450. Epub 2021 May 6. PMID: 33958435; PMCID: PMC8571123.

[3]Li QH, Zou YW, Lian SY, Liang JJ, Bi YF, Deng C, Mo YQ, Yang KM, Dai L. Sugar-Sweeten Beverag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More Obesity and Higher Serum Uric Acid in Chinese Male Gout Patients With Early Onset. Front Nutr. 2022 Jul 12;9:916811. doi: 10.3389/fnut.2022.916811. PMID: 35903455; PMCID: PMC9318574.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