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干细胞在麻醉学科中有“用武之地”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干细胞在麻醉学科中有“用武之地”吗?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819645

干细胞是“明星科技”,麻醉学科是手术类学科的“幕后英雄”,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有所耳闻但均鲜少接触。本文力图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介绍相关知识,传播科学思想。

干细胞只是用来“抗衰保健”的吗?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预防和治疗组织器官的退行性损伤和功能衰退等成为医疗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干细胞技术的诞生为解决这些重大医学问题打开了新思路。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干细胞不仅仅可用于抗衰保健,在治疗疑难杂症等方面也有着一席之地。目前干细胞技术已经在心脏病、糖尿病、脑卒中、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得到广泛研究。

干细胞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始祖细胞,科学家可以从胎盘、脐带、脐血、骨髓、脂肪和血液等组织中分离出相应干细胞。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多向分化、旁分泌的功能,同时具有调节免疫和低免疫原性的特点。研究表明,干细胞可促进顽固性皮肤溃疡愈合;改善心肌收缩功能,缓解心肌梗死症状;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维持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可有效恢复受损的卵巢功能和生殖能力;可通过旁分泌或直接分化作用,促进真皮细胞修复和皮肤组织的再生。在体外,干细胞可分化为人内皮前体细胞,显著提高表皮胶质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胶原合成,改善皮肤老化状态,缓解皱纹和色素沉着。科学家们总结了目前干细胞的五大作用,简称为5R :Replace(替代或补充)、Repair(修补或修复)、Regenerate(组织或器官再生)、Restore(生命功能恢复或复原)和Regress(癌细胞退化)。

麻醉只是“打一针,睡一觉”吗?

古代名医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人皆佩服关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坚强意志。如今这种靠人的意志忍受剧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情形一去不复返,麻醉医生“打一针”,患者“睡一觉”问题就解决了。因此,很多人认为麻醉不过就是简单地“打一针、睡一觉”,其实不然。

麻醉学科是一门研究手术麻醉镇痛、急慢性疼痛诊疗、人体生理功能调控、急救复苏、重症患者监测治疗以及应用麻醉学方法和技术治疗部分疑难杂症的科学。除了人们熟知的对手术患者施以镇痛减轻患者疼痛感觉外,麻醉医生还担负着监测、调控手术中患者的生命机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职责,避免患者因强烈的手术创伤和牵拉导致的过度应激、神经反射、内环境紊乱、失血失液等危险的发生。此外,麻醉医生在日常手术麻醉管理过程中练就了高超的急救复苏本领,他们的身影也常常出现在危重患者急救的第一线;亚学科完善的麻醉学科还建有自己的重症监护病房(anesthesia intensive care unit,AICU)、疼痛诊疗中心和麻醉治疗中心,担负着急危重症患者的监测治疗、急慢性疼痛和部分疑难杂症(如银屑病、顽固性失眠等)的诊治工作。

2018年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的文件。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麻醉学科的学科定位和临床工作服务范围。麻醉学与内外妇儿等其他临床学科一样,是临床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学科作为医院重要的平台支撑学科,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医疗机构的综合救治能力。文件指出,除了保障常规手术麻醉管理外,医疗机构还要不断完善和拓展麻醉学科的医疗服务领域,在围术期镇痛、日间手术、手术室外麻醉与镇痛、术后患者监护与治疗、术后加速康复等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新需求。在舒适医疗方面,强调优先发展胃肠镜、纤维支气管镜、分娩镇痛、康复治疗的麻醉镇痛工作。在疼痛诊疗方面,强调要开展癌性疼痛、临终关怀、慢性疼痛管理麻醉服务,并通过医联体等组织形式将疼痛管理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探索开展居家疼痛管理新模式。

当今,世界麻醉学发展的潮流正在走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麻醉医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精准监测、快速反应和科学指挥等能力和技术优势,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麻醉学者着眼现实、展望未来,正努力将中国麻醉学科发展成为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推动“舒适医疗”的主导学科、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提高“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和被社会“熟知与认可”的重点学科。麻醉学的发展进步,正在并将会继续推动医学发展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

干细胞在麻醉学科的研究

干细胞可以阻断或延缓机体退行性改变过程,抑制细胞凋亡,增加损伤神经元的存活和修复,其中神经修复作用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发挥。干细胞可以释放大量神经营养因子,包括表皮生长因子、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睫状节神经细胞营养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目前,基于上述机制,已有研究表明:包括骨髓、羊水、脂肪来源的干细胞和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干细胞在内的多种干细胞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多种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之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治疗潜力。如有研究者将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给予慢性坐骨神经痛模型大鼠,结果发现可以改善大鼠的机械刺激和热刺激痛觉过敏。还有研究表明,鞘内注射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即将干细胞注射到充满脑脊液的脊髓蛛网膜下腔)可以改善胫神经损伤诱发的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干细胞还可通过调节和分泌各种免疫活性因子、血管生成因子和营养因子发挥强大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麻醉手术期间应用干细胞可以预防、减轻或治疗有害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修复不同微环境中的不同组织损伤。如有研究者在老年小鼠麻醉手术前尾静脉注射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结果发现可以预防或减轻老年小鼠术后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减轻麻醉手术期间小鼠全身及海马部位的炎症反应有关。此外,最近已有临床试验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的炎症反应;同一研究组的另一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减轻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这些研究表明,干细胞在麻醉学科围术期脏器保护方面可能有更大的应用前景。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干细胞在麻醉学科的应用尚处于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研究阶段,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同时,干细胞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强大的治疗潜力和应用前景;另一方面其疗效还不稳定,而未分化状态的干细胞具有潜在的致瘤风险。因此,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大众都要有风险意识,要树立科学有禁忌的理念。

本文原文来自《医学参考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刊,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承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