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鱼肌:解剖结构、起止点、功能作用及锻炼方法
比目鱼肌:解剖结构、起止点、功能作用及锻炼方法
比目鱼肌是人体小腿后侧的一块重要肌肉,与腓肠肌共同构成了小腿的主要肌肉群。它在行走、跑步、跳跃等日常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在维持人体直立姿势和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比目鱼肌的解剖结构、功能作用以及相关的锻炼方法。
什么是比目鱼肌?
比目鱼肌是小腿腓肠肌下方的一块平坦而宽阔的肌肉。它起于胫骨和腓骨的上部,即小腿的骨头,然后通过脚跟处的跟腱附着在腓肠肌上。它是位于腿后部的一块大肌肉,与 gastrocnemius(腓肠肌)共同构成了小腿的主要肌肉群。
起止点
- 起源:沿脚底线的胫骨后表面的近半部分,腓骨后近端1/3。
- 止点:通过跟腱附着在足跟。
神经和血液供应
- 神经供应:由胫神经(L4、L5、S1 和 S2)支配,对肌内腱膜没有感觉供应。
- 血液供应:由腘动脉干、胫后动脉和腓动脉的分支供应。
拮抗肌
- 胫骨前肌
结构关系
比目鱼肌位于腿部浅表后室,通常具有与腓肠肌分开的腱膜。大多数比目鱼肌纤维来自前腱膜的每一侧,附着在胫骨和腓骨上。其他纤维从腓骨头的后表面和胫骨内侧缘的中间三分之一处附着。
比目鱼肌的功能与腓肠肌相同。它们一起构成跖屈肌——它们的收缩导致踝关节跖屈,并在行走或跳跃时脚后跟抵抗重力抬起。跖肌及其肌腱的一部分在两块肌肉之间运行。它的深处是横向肌间隔,它将腿的浅后室与深后室分开。
功能作用
比目鱼肌的主要功能在于踝关节的屈曲,特别是在膝关节伸直的情况下,比如我们在走路、奔跑,特别是站立踮脚尖时,比目鱼肌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它在维持人体直立姿势、防止跌倒等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支持功能,同时通过其收缩可以帮助推动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至心脏,有效减轻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的下肢疲劳感。
临床重要性
比目鱼肌拉伤
比目鱼肌拉伤是由于肌肉纤维因活动所承受的负荷而受损而发生的。当膝盖弯曲时,比目鱼肌会受伤。近端内侧肌腱连接处的拉伤是比目鱼肌损伤最常见的类型。它仅穿过脚踝,主要是一类慢肌纤维的术语。
比目鱼肌撕裂
小腿肌肉撕裂是初级保健中最常见的损伤。比目鱼肌撕裂通常是由于过度使用造成的。由于疲劳和过度训练,跑步者通常会发生受伤。运动员,尤其是长距离和耐力跑步行的运动员,需要持续比目鱼肌动作,受伤的风险更高。
锻炼方法
伸展运动
- 面向墙壁站立,相距 3 英尺。
- 右脚向墙壁迈出一步。
- 将双手掌放在墙上。
- 弯曲双膝并向前倾。
- 保持 30 至 60 秒。
- 然后放松双腿。
- 换腿并重复。
- 每天重复此练习 3 次。
加强锻炼
坐姿提踵:坐在椅子上,双脚着地。通过脚趾向下压,将脚后跟抬离地面。保持该位置 10 秒钟,然后放下。重复10次。
阻力带练习:阻力带是锻炼小腿肌肉的简单而重要的工具。将带子缠绕在脚的末端,然后向下压入带子,伸展脚趾并接合小腿。保持该姿势三秒钟,然后慢慢回到起始位置。重复 10 到 15 次。交替双腿并重复。
双腿提踵:站在墙壁或长凳附近以保持平衡。双脚分开与臀部同宽,脚踝、膝盖和臀部垂直对齐,以保护关节。向下推双脚掌,将身体抬起。保持腹部肌肉收紧,笔直上升并左右移动身体。
单腿提踵:在起始位置,一条腿靠近墙壁或长凳站立,以保持平衡,另一条腿弯曲。腿部的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垂直对齐,以保护关节。向下推球,然后用脚将身体向上抬起。腹部肌肉被拉紧,因此避免向后或向前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