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强工业城市新调整:武汉升第七,苏州超上海,宁波超广州
十强工业城市新调整:武汉升第七,苏州超上海,宁波超广州
2024年上半年,中国主要城市的工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深圳继续保持工业第一城的地位,而上海、广州等传统工业强市则面临增长放缓的挑战。与此同时,武汉、苏州等城市凭借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排名的跃升。
工业十强城市格局生变
以第二产业增加值为指标,2023年底的工业十强城市在2024年上半年迎来了新调整:
- 上海被苏州超越,广州被宁波超越。
- 工业第一城深圳继续高歌猛进。
- 武汉从第十位升至第七位,佛山则掉至第九位,泉州跌出前十。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一栏,为同比增速。上海-0.9%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特此注明。
上海、广州、佛山遭遇低增长
上海、广州、佛山三座城市的工业增速出现低增长现象。上海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886.9亿元,同比增长1.2%,被苏州超越;广州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640.8亿元,同比增长1.8%,被宁波超越;佛山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356.9亿元,同比增长1.3%,被武汉、无锡超越。
上海规上工业产值最大的五大行业,除了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其余都在负增长。上海上半年汽车产量下降为82.16万辆,同比下降14.6%。上海仍面临着工业占比不高的问题,目前第二产业在GDP中占比不到23%,工业占比更低。
广州面临的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广州是丰田、本田、日产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今年上半年,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的产量分别下滑了42.02%和26.36%,哪怕是新能源品牌广汽埃安,产量和销量也下降了35.26%和39.65%。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还不高,去年这一比例约为20%。
佛山则主要受房地产下行的影响。佛山市工业增加值总量前三位的行业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中,金属制品业与房地产紧密相关。佛山统计局在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中指出:一季度佛山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1%,规上工业增加值与房地产紧密关联的金属制品业、陶瓷压机等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行业增加值不同程度下降。
深圳、东莞表现亮眼
深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更是高达12%,这也带动了其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0.3%,继续拉开与其他城市的差距。工业一直是深圳的优势所在。北上广深被人们看为四大一线城市,事实上其产业结构有所差异。深圳是这四座城市中工业占比最大的城市。北京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不足15%,上海不足25%,广州比上海略高,也只在25%左右。深圳上半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36.58%,比北上广高出10个百分点,与南京、合肥等城市在同一水平。
而今年深圳工业能拿出如此亮眼的成绩,则归功于电子制造业的高速增长。上半年,深圳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0%。要知道,电子制造业撑起了深圳规上工业的半壁江山。根据深圳市统计年鉴,深圳市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构成中,电子制造业占比高达55.3%。当年深圳这一行业的产值达到了惊人的2.5万亿。电子制造业的走向,基本决定了深圳工业的走向。
东莞则靠电子制造业冲进了前十。今年上半年,东莞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310.78亿元,同比增速为9.1%。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这两个指标在十强工业城市中仅次于深圳。迅猛与其他增长,让东莞的二产增加值超过了泉州。泉州则从去年的第九名(全年数据),掉到十名开外。
“守门员”武汉成功晋位
十强工业城市中,其余城市在工业指标上,都有不错的表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在7%以上。
重庆守住了第二名的位置。上半年规上工业增速达8.6%。这得益于汽车产业的加速。据重庆市统计局,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拉动全市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3%,较一季度加快6.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5.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达59.7%。统计局解读文件中特别点名了与华为合作的赛力斯。“目前我市汽车产业增长核心仍在于赛力斯,其2月上市的问界M9销售供不应求,M7和新款M5销售同时向好,企业生产水平持续攀升。受赛力斯带动,金康新能源、青山工业、沪光电器等配套企业亦实现高速增长。”
苏州与上海交换位置,从第四走向了第三。苏州上半年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9.5%,拉近与重庆的差距。两个行业对此贡献最大,一是前述的电子信息产业,二是汽车制造业。这两大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73%。和重庆抓整车生产不一样,苏州提出的是“既抓整车、更抓零部件”。江苏是全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最大的省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规上企业近3000家。而江苏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又以苏州为首,苏州零部件企业产值占到江苏省的36.51%。
宁波超越广州,从第六走向了第五。上半年,宁波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为6.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宁波工业的表现可以用“稳健”来形容。和宁波一样“稳健”的,还有无锡。无锡此次保持在第八的位置。上半年无锡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为6.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7.2%。
令人意外的是武汉。去年武汉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全国排名第十。但是今年上半年,十强“守门员”武汉从第十升到了第七,居于无锡、佛山、东莞前。武汉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6%,这是武汉上半年经济数据中亮眼的一笔。作为传统汽车重镇,在汽车产业承压的情况下,武汉规上工业增速却并不逊色。原因何在?根据武汉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9.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5.0%。分产品来看,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光电子器件、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9.8%、37.8%、30.9%、18.0%、12.5%。
首先,在电子制造业多点开花的形势下,武汉49%的增速也可谓数一数二。武汉的光电子产业独树一帜,光电子器件产量大增30.9%。这些新动能在关键时刻扛起了大旗。其次,在全国燃油车产销疲软的态势下,武汉也很早布局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转型。目前成效初显,新能源汽车产量增加了69.8%。尽管放在全国来看,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规模还不算大,进步却显著。
可见,十强工业城市的行业竞争,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电子设备制造业起到了关键变量的作用。未来也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