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00% 发现,顶刊首次证实微塑料对人有害!这种情况死亡风险升高 3.5 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00% 发现,顶刊首次证实微塑料对人有害!这种情况死亡风险升高 3.5 倍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09A0723D00

人体内微塑料越来越多、无处不在,已是逐渐浮现的事实。自2018年首次报道人类肠道出现微塑料后,肺、肝、脾和肾脏组织中均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近期两项研究甚至发现微塑料抵达了胎盘,发现率达100%。

但事实上,此类研究陆续发表也不过五六年时间,许多人认为目前证据并不能证明微塑料的危害——或许它们只是"穿身而过",过分担心只是杞人忧天、贩卖焦虑。

然而,就在昨日,NEJM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与人类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联系


图源:文献 4

顶刊首次证实!死亡风险升高3.53倍

存在于人体内的塑料颗粒,包括微塑料(MP)和纳米塑料,有时也被合称为微纳塑料。粒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薄膜或者颗粒均为微塑料,而粒径在1~1000nm的微塑料称为纳米级微塑料。

环境中的海量塑料垃圾都会被降解为微塑料颗粒,再通过各种途径被人类摄入——据估算,我们平均每周摄入大约5g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这个看上去离谱的数据,是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同时,目前已有大量研究陆续证明人体各器官存在微塑料积累。

然而,存在确实并不意味着有害。此前一直未有支持微塑料在人体内与疾病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关联的直接证据。

昨日NEJM发表的这篇重磅研究,由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完成。这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纳入了257名完成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

研究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电子显微镜,检测颈动脉斑块样本中的微纳塑料颗粒,并进一步分析它们与心肌梗死、中风或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电镜下的斑块和微塑料颗粒
图源:文献 4

检测显示,150(58.4%)个样本检出聚乙烯塑料,每1mg斑块组织平均含量为21.7μg;31个样本(12.1%)检出聚氯乙烯,每1mg斑块组织平均含量为5.2μg。

研究进行了平均34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斑块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的150名患者中,有30名(20%)发生了心脏病、中风或全因死亡。而在107名未检测到塑料的患者中,仅有8名(7.5%)达此终点。

进一步统计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与斑块中未见微纳塑料的患者相比,斑块中有塑料碎片的患者,发生心脏病、中风或全因死亡的风险升高3.53倍


微纳塑料存在与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 图源:文献 4

研究还对风险升高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斑块样本中微塑料含量越高,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也越高。研究者认为这进一步提示了微纳塑料的存在,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联,可能通过炎症反应进一步增加斑块破裂的风险,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随之上升。

遍布人体,微塑料真的有害吗?

2018年首次报道人类肠道出现微塑料后,2020年美国化学会年会上又曝出,人的肺、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样本中均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

报告证实,在47个人类肝脏和脂肪组织样本,无一例外都存在塑料污染。例如已明确存在健康风险、但仍在许多餐具厨具中存在的BPA(双酚A),就在每个样本中都有发现。


图源:文献 1

而去年9月和今年2月的两项最新研究,更是在人类胎盘检测到了微塑料颗粒,发现率也是100%。

在塑料的生产中,许多用塑料产品中都含有可以干扰激素的化学物质——内分泌干扰物(EDCs)。目前使用的EDCs超1000种,已知存在健康风险的就有BPA、阻燃剂、邻苯二甲酸酯、紫外线稳定剂等等

以邻苯二甲酸异辛酯(DOP)为例,产前低剂量暴露就可能影响性别分化、甲状腺功能、代谢功能,造成孕产妇妊娠并发症。仅2010年,中国DOP类暴露相关的男性不育、成人肥胖和糖尿病三种疾病的发病数约250万起,医疗费用约达572亿元。

以上证据似乎提示着微塑料除了单纯作为一种异物,也可能诱发氧化应激、炎症、内分泌紊乱和代谢紊乱。

2021年12月,全球首份微塑料的人体细胞毒性研究终于问世。赫尔约克医学院的Evangelos Danopoulos团队测试了细胞毒性、免疫反应、影响细胞膜或在细胞膜内交叉、氧化应激和遗传毒性。结果显示,前四种都与人体摄入或吸入高水平微塑料相关


图源:文献 9

Evangelos Danopoulos在学院的报道中表示,揭示细胞毒性只是第一步,进入人体的微塑料究竟如何为害还不得而知。

此后,许多研究试图探索微塑料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和作用原理。2023年11月Science Advance发表了一份研究,提示纳米塑料进入大脑,促进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可能与帕金森病风险增加相关。但这仍然只是一份体外研究。


图源:文献 10

美国波士顿学院流行病学家Philip Landrigan在Nature报道中指出,尽管科学家们都非常关心微塑料的危害,但因为混杂因素等原因,这些影响很难严格评估。

因此,此次NEJM发表的这篇论文,直接通过前瞻性的观察性研究,得到微塑料与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性证据,显示出重大的价值。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环境与心血管健康领域专家Robert Brook(未参与这项研究)在Nature报道中称,这项研究是一个里程碑:"将是世界各地进一步研究的跳板,证实、扩展和深入研究微纳塑料构成的风险程度将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图源:文献 11

目前全球塑料产量每10到15年就会翻一倍。塑料降解需要时间,即使我们现在就截停,到2050年,环境中塑料也将是现在的三倍。

而更令人们感到无力的是,微塑料的摄入途径实在太过于日常——喝水、吃饭、呼吸,细小的塑料颗粒,几乎无孔不入。人类摄入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就是喝水——一个普通人每周就能喝进多达1769个微塑料颗粒。

2月28日,中国研究者刚刚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发表了一篇研究,证实把水烧开、沉淀水垢后再饮用这样简单的方式,就可能有效避免通过饮水摄入微纳塑料颗粒(研究详情:人体100%发现微塑料,最新研究:超简单就能避免摄入,中国人每天都在用!)。

通讯作者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李战军教授认为,虽然目前关于微塑料引发人类疾病、增加死亡风险的研究还寥寥无几,但鉴于日益增长的塑料垃圾数量,微纳塑料污染饮用水源、进而对人群健康构成的潜在威胁,相关问题社会关注度已日益增加。

确认对人体的风险、阐明危害机制,或是寻找简单的应对策略让更多人减少微塑料摄入,都是需要同步努力的方向

致谢:本文经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李战军专业审核

策划:云也|监制:carollero、gyouza

题图来源:文献 4

参考资料:

[1]https://www.acs.org/pressroom/newsreleases/2020/august/micro-and-nanoplastics-detectable-in-human-tissues.html

[2]Garcia MA, Liu R, Nihart A, et al. Quantit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icroplastics accumulation in human placental specimens using 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Toxicol Sci.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7, 2024. doi:10.1093/toxsci/kfae021

[3]Rodrigo Barbano Weingrill et al, Temporal trends in microplastic accumulation in placentas from pregnancies in Hawaiʻi,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3). DOI: 10.1016/j.envint.2023.108220

[4]Marfella R, Prattichizzo F, Sardu C, et al.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 Atheroma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N Engl J Med. 2024;390(10):900-910. doi:10.1056/NEJMoa2309822

[5]https://d2ouvy59p0dg6k.cloudfront.net/downloads/plastic_ingestion_web_spreads.pdf

[6]https://www.endocrine.org/topics/edc/plastics-edcs-and-health#:~:text=EDCs%20are%20significant%20contributors%20to%20environmentally%20related%20diseases%2C,including%20EDCs%2C%20that%20are%20harmful%20to%20human%20health.

[7]Reiter, Jill & Lee, Men-Jean. (2012). Can Loss of Imprinting in the Placenta Serve as a Biosensor of the Perinatal Environment?. J Mol Biomark Diagn. 3. e109. 10.4172/2155-9929.1000e109.

[8]Cao Y, Li L, Shen K, Liu J. Disease burden attributable to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 exposure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phthalates. Sci Total Environ. 2019;662:615-621. doi:10.1016/j.scitotenv.2019.01.255

[9]https://www.york.ac.uk/news-and-events/news/2021/research/microplastics-harmful-human-cells/

[10]Zhiyong Liu et al. ,Anionic nanoplastic contaminants promote Parkinson’s disease–associated α-synuclein aggregation.Sci. Adv.9,eadi8716(2023).DOI:10.1126/sciadv.adi8716

[12]https://hsc.unm.edu/news/2024/02/hsc-newsroom-post-microplastics.html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