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整治与教学无关活动随意进校园,教育部为中小学教师减负
集中整治与教学无关活动随意进校园,教育部为中小学教师减负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部署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此次整治行动聚焦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及工作中存在的随意入校现象,旨在构建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审批报备制度和长效监管机制,以净化校园教学环境。
4月22日,山东省滨州市渤海中学小学部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阅读书籍。 新华社发
行政事务涌入校园
《通知》明确将集中整治“与教学无关活动随意进校园”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教师的工作日常不仅需要填写各类表格材料,有时还需运营公众号撰写文章,这些额外任务占用了教师大量时间,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在县域中小学的教育生态中,这类行政性社会任务“进校园”的情况尤为明显。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孙敏等人在长期跟踪调研中发现,当前中小学充斥着各个职能部门布置的综合性任务,大量的“进校园活动”主要围绕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禁毒教育、防溺水工作等行政检查和宣教。以湖南某小学为例,2021年9月开学第一课,先后有公安、消防、卫健等9个部门找到学校,要求开展“开学第一课”,以至于老师们感叹:“这哪里是开学第一课,简直是开学九课。”
对此,本次教育部专项整治《通知》提出了四项主要任务:一是系统摸排近年来社会事务进校园情况,制定准入标准,加强问题整改;二是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严控省、市、县三级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建立白名单并向社会公布;三是对社务事务进校园的具体方案进行审核,可根据工作实际进行整合,严控活动范围和时长,提升进校园活动质量;四是通过监测、核查、通报等方式,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
4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大城小学的学生在阅览室读书学习,徜徉书海,享受阅读乐趣。 新华社发
强大的行政压力遭遇师资编制不足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易卓分析称,老师们无法拒绝行政事务,源于强大的行政压力。当前所有部门的工作都变成中心工作,尤其是创建类的工作属于综合性任务,单靠一个部门很难完成,就会成立各种领导小组,一般由县级领导任组长,教育局和学校又很容易被纳入成员单位,其他部门就可以通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给教育局发文,教育局自身的工作也依赖地方党委政府、公检法、市监、发改、消防、应急、民政等部门的支持,很难拒绝它们布置的工作,只能应承下来。
教师负担重的一大根源在于编制不足。刘林建议,应修改编制标准为教师减负,“教师承担了大量工作,不能再简单地按照学生人数来确定教师编制数量,应该在此基础上,考虑学校整体教育内容及行政类事务增加的现状。除了调整编制,也可以通过员额制和同岗同酬等方式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
“让安安静静地教书不再是奢望,不为难老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一位曾参与制定中部省份教师减负措施的教委系统人士如是说。“这些减负政策的初心,就是希望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让教育回归本质。”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