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管”下的公募基金
“严监管”下的公募基金
近日,有传言称部分基金公司被要求对合规风控开展全面自查,并报送相关自查报告。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公募基金规模为30.78万亿元,首次突破30万亿元大关。但在2023年,154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全年合计亏损了4347.74亿元。这意味着,在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的持续壮大下,“严监管”已经成为公募行业的常态。
“严监管”的时代要到来了……
近日,有传言称部分基金公司被要求对合规风控开展全面自查,并报送相关自查报告。
“此次自查没有正式发文通知。”公募行业人士回应称,“更像是年度例行的自查,主要针对是合规,以及员工行为管理等方面。”
“今年合规比之前要严格,合规动作较往年也明显偏多。”上述行业人士透露,“通常情况下,内部的组织学习培训,即使没有接到监管要求,我们每季度都要进行稽核梳理自查。”
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公募基金规模为30.78万亿元,首次突破30万亿元大关。但在2023年,154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全年合计亏损了4347.74亿元。
这意味着,在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的持续壮大下,“严监管”已经成为公募行业的常态。
“严监管”信号
近日,有传言称,已有基金公司接到最新要求,对2023年至今公司合规风控情况开展全面自查,自查内容包括公司内部组织架构设置、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信息系统安全情况、投资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自查完成后需要报送相关自查报告。
据了解,公募基金行业的自查工作本身是一个定期出现的常规举动。而引发市场关注的背后,是监管趋严的信号持续释放。
根据业内消息梳理,基金公司自查的内容包括:公司内部组织架构设置、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信息系统安全、投资者权益保护等方面。
其中,公司内部组织架构设置,包括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运作,股东资格及履职,董监高资质及任免,以及相关人员内外部兼职等。
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包括业务及合规内控制度建设,交易人员行为管控、薪酬递延、从业人员投资申报管理、跟投与考核机制执行、内部问责等情况,公司及全体员工被采取行政/刑事处罚、行政监管措施及自律措施情况。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包括各类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风险监测、分析及应对,公司内部发生的风险事件,投研内控制度执行,违约产品风险处置等。
信息系统安全,包括做好经营数据与安全保障,定期开展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压力测试和应急演练等。
在投资者权益保护上,包括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建设与执行,投资者教育开展等。
“合规是基金公司的生存基础。”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管理人应将合规作为公司持续规范发展的前提,要以“全员合规”为基础,通过“合规从管理层做起”确立各层级的合规责任,提升主动防控风险的能力,推动合规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目前,公募行业并未收到全面检查要求的通知。“近期确实有相关自查的举动,主要是每年的例行工作,并非针对违法违规的全面整改自查。”北京某公募行业人士表示,“更像是对去年工作的检查或复查,应该分区域分批的,我们也是刚接到通知,每个公司的年度自查时间不一样。”
据悉,公募基金每个季度都有自查工作并形成报告,例如每个季度初期对上一个季度进行全面自查。
一般而言,稽核部门会有基本的自查框架,各个业务部门针对自己的业务进行检查和反思,并填写进去。
通常情况下,公募基金日常工作和合规是有一定要求的,每个季度都要做好相关记录。比如,一个季度中,在投资交易、技术研究、信息披露、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中有没有出现合规性的问题,若出现了是否有修正等。
“今年以来,公司还未收到全面自查的通知。”深圳某公募行业人士表示,“但确实有针对投诉、指标异动风险等个别业务的自查要求和入场检查。”
目前,在监管的监测体系中,产品投诉、净值与规模变动等指标的波动异常,监管机构都会要求自查原因。
紧盯合规
近年来,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合规问题日益突出。
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公募基金数量1.18万只,规模30.78万亿元,这些数据虽超越往年,但合规依然是绕不过的一道“槛”。
比如,5月8日,诺安基金前明星基金经理蔡嵩松,以及曲泉儒、董博雄涉及“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的案件开庭。
这并非个案,据不完全统计,基金行业已发生逾20起因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实施趋同交易或行贿、受贿致基金经理获罪的案例,影响恶劣。
除基金经理违规问题之外,公募机构本身也频繁进入监管视线。
据2023年年报的不完全统计,有20家基金公司在2023年接到来自监管的警示函或者责令改正的通知。涉及的机构,既有大基金公司,也有中小基金公司,包括易方达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建信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平安基金、中邮基金、融通基金、华富基金、新华基金、长盛基金、江信基金、兴华基金、先锋基金、易米基金、中航基金、东海基金、九泰基金、富荣基金、浙商基金、华宸未来基金等。
其中,内控管理不完善是重灾区。此外,也有部分基金公司净资产指标不达标、财务指标不符合监管要求、股东方股权质押未能按期完成整改等不合规现象。
比如,2023年,九泰基金接到两张监管罚单。其一原因是九泰基金通过九泰久利参与五家上市公司保底定增,利用基金财产为基金份额持有人以外的人牟取利益;其二是该公司固有资金持有高流动性资产比例未达标、基金持有流动性资产比例未达标、交易内控管理相关制度未有效执行。九泰基金和相关人员也因此被要求责令改正、罚款等相应处罚。
对于基金行业频繁出现的合规性问题,监管政策也在不断完善。进入2024年,监管部门对公募基金的“严监管”信号持续释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证监会主席吴清在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未来监管工作的重点要突出“两强两严”,其中,“强”是要“强本强基”,“严”就是“严监严管”,依法从严监管市场,依纪从严管理队伍。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聚焦校正行业机构定位、促进功能发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监管效能,提出了7个方面25项政策措施。
《意见》提出,近年来,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稳步发展,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乃至金融体系的重要中介力量,在服务实体经济、国家战略、居民财富管理等方面作用日益增强,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但对标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行业机构经营理念有偏差、功能发挥不充分、治理水平待强化、合规意识和水平不高等问题仍较为突出,证券基金行业监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意见》明确,聚焦投资者长期回报,健全基金投资管理与销售考核及评价机制。强化管理人、高管及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机制,做好投资者服务和陪伴。扎实推进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稳步降低行业综合费率水平。持续优化基金行业销售生态,督促基金管理人、销售机构加大逆周期布局力度。
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这被市场称为是资本市场的新“国九条”。
《若干意见》强调,加强证券基金机构监管,推动行业回归本源、做优做强。其中提到,完善与经营绩效、业务性质、贡献水平、合规风控、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证券基金行业薪酬管理制度。持续开展行业文化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分类名单制度和执业声誉管理机制,坚决纠治拜金主义、奢靡享乐、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风气。
在4月12日的发布会上,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司司长申兵强调,完善基金管理人分类评价制度,引导基金公司全面提高投资、研究和综合服务能力。规范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薪酬制度,更加突出稳定投资者回报的政策取向。
显然,在“严监管”下,不仅有力地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还将推动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投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