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作战,我坦克兵首次大规模参战,6个团打出5名一级战斗英雄
79年作战,我坦克兵首次大规模参战,6个团打出5名一级战斗英雄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坦克兵首次成建制、大规模参战,共有7个团1个营到达中越边境,其中6个团实际进入战场与敌交火。在广西、云南两省的中越边境展开的战线上,6个坦克团共打出五名一级战斗英雄模范,他们展现出共和国年轻的坦克兵的风采。
一、营长负伤后坚执不撤,吸引敌火力掩护战友逐个撤退
刘宏生,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人,1940年8月出生,1960年9月入伍,原为广州军区41军军直坦克团三营营长。
1979年2月,我军开始对越作战,战线在广西、云南两省的中越边境展开,但重点在东线广西战场。为了打好首战,东线广州军区前指在高平方向投入四个坦克团,分别是41军、42军、43军三个军直坦克团和广州军区直属坦克团,配置在进攻队形最前方。
41军坦克团被分成两个部分,一营和二营配属给步兵123师367团,搭载步兵从高平西侧的大路南下,穿插到高平西南侧的扣屯,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三营则配属给步兵122师,从高平北部正面强攻朔江县。
三营只得挑选三名技术最好的驾驶员逐台车分段接力驾驶,在指挥组人员引导下才驶过这段惊心动魄的新路。整整转移了一夜,直到19日5时,七连和九连三排刚转移完,刘宏生营长就指挥已有车辆先行出发在坂黄地区集结搭载步兵,向10公里外的坂洋村急进,支援步兵作战,仍在下大坡的九连一、二排全部下来后自行追赶主力。
此时步兵和炮兵已打了两天,坦克三营从该方向突然出现,越军根本没想到。先头九连三台车一鼓作气跑到坂洋,没有停留继续向前方的坂涯突击,公路两侧高地上的越军才反应过来向坦克开炮,居中的910车履带被炸断,剩下两台车继续向前突击,在坂涯山口打掉越军246团指挥所,击毙敌团长。
6时,刘宏生率领七连到达墎张公路交叉口处,遭前方坂洋方向37高炮射击,七连停车,利用敌炮口发射的瞬间火光捕捉目标,概略瞄准、集火射击,打一次换一个地方,加上九连在前方掉头往回打,两个方向合力打掉越军4门高炮和4挺高机。
7连继续向坂洋前进,又遭到敌85加农炮和高射机枪射击,刘宏生营长命令停车还击,经过40分钟猛烈交火,七连打爆了敌弹药所,全歼敌炮连,同时摧毁敌6台车辆。10时,刘宏生命令坦克7连和9连3排立即修整车辆、救治伤员,原路返回攻击朔江。
在712坦克的掩护下,七连、九连坦克纵队终于冲出险地投入新的战斗。后来712号坦克第三次中弹,炮长、二炮手均已牺牲,刘宏生和驾驶员互相搀扶着爬出战车,用冲锋枪继续战斗。我步兵打过来时,发现刘宏生和3名坦克乘员已全部壮烈牺牲,车体多处中弹,被大火烧得焦黑的712号坦克炮口仍指向坂涯山上。
战后,刘宏生营长被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二、连长下车救治,驾驶员全身负伤230处仍坚持战斗8小时
何相孟,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县级市)人,1955年9月出生,1973年11月入伍,原为广州军区42军军直坦克团六连坦克驾驶员。
1979年对越作战时,42军坦克团被整建制配属给124师,从广西龙州县水口关出境,经七溪县进入越方四号公路,搭载124师372团一、二营向越方省城高平市东南部突击。
2月17日晚,42军坦克团到达东溪县,稍事休息后,官兵登车出发,连夜向高平开进。19:32,先头五连在弄梅隧道口遭敌阻击,步兵赶到后展开反击,18日早晨8时控制隧道,坦克启程继续向前,后由六连替换五连担任尖刀连。之后路上不断遭敌阻击,炸桥、毁路挡我前进,最长一次车队被迫停下14小时。
19日9:20,坦克六连抵近高平外围的最后一道屏障博山,在那外村遭到越军1个加强连伏击,连长何思源果断指挥全连集火射击,采用短停和停顿间射击的方法,首先打掉公路边山洞内的越军火力点,再转而消灭15号桥左侧高地及附近民房内的越军。
连长车驾驶员何相孟全身负伤230处,坚持将坦克开出几十米,为后面的车辆让路,之后下车坚持战斗8小时,毙敌4名,缴获机枪1挺、冲锋枪1支。
战后,军委授予何相孟战斗英雄称号。1986年6月,何相孟转业到家乡粮食局工作,因遗留的战伤较多,身体状况较差,于2020年5月15日去世,年仅65岁。
三、威武连长血洒疆场,英雄驾驶员顽强开回坦克,二人双双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
李德贵,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1950年8月出生,1971年3月入伍,原为广州军区55军军直坦克团7连连长。
许森,海南省临高县人,1957年8月出生,1977年1月入伍,原为广州军区55军军直坦克团7连710坦克驾驶员。710坦克为连长李德贵的指挥车,许森和李德贵在同一辆坦克上战斗。
1979年对越作战时,55军坦克团被拆开加强到本军三个步兵师,其中李德贵所在的三营配属给163师,从正面攻击同登。2月17日,163师489团从同登右翼向西南的探某穿插,与从左翼穿插到探垄的488团形成对同登的内层包围圈。
探某是越军3师12团在同登镇的核心阵地,由18个高地组成,由一个步兵营和一个高炮营500余人分开防御,该地和同登火车站、339高地形成攻防铁三角,极为难打。
489团在探某遇到硬骨头。17时,七连连长李德贵带领四辆坦克引导步兵沿公路攻击探某,许森驾驶710连长车一马当先,轻巧利用地形地物避开敌人炮火,一炮手何国献、二炮手周创标打得又准又狠,直插探某。
沿路越军集中反坦克武器攻击坦克,李德贵指挥各车关闭车灯,由车长露头指挥。因通信联络中断,710坦克单车攻入越军炮兵指挥所,横冲直闯,撞坏敌指挥车1辆、卡车2辆,摧毁敌阵地上高炮2门、高射机枪2挺、卡车4辆,全车人员毫发无损,18日清晨接令返回我方阵地。
2月19日下午,710车再出发,因电台故障,李德贵带领乘员改乘705车,带领702、709、710车再次攻向探某。705车冲入敌阵后,遭到越军反坦克火器射击,一炮手何国献调转炮口连开4炮,摧毁一个暗堡。此时,705车与其他三辆车又失去联络,李德贵连长一面请求步炮支援,一面孤车奋战。
19时,705车炮弹打完。李德贵命令驾驶员许森开足马力,冲进敌人阵地碾压,结果陷在稻田里无法前进。危急关头,李德贵命令人在车在,一个人也要战斗到底, 二炮手周创标率先露出舱门,操作高射机枪向敌人扫射,换弹链时不幸中弹倒在战车里。
高射机枪子弹打光后,一炮手何国献迅速卸下并列机枪,架在炮塔上向敌人猛扫,不幸左肩中弹。他不顾伤痛,爬上炮塔门继续射击,直至壮烈牺牲。两名炮手牺牲后,连长李德贵上半身探出炮塔门,将手榴弹扔向敌群。许森卸下航向机枪准备射击,越军反坦克火力袭来,705车连续中弹,连长李德贵不幸牺牲,许森身负重伤昏迷。
21日清晨,昏迷了一天两夜的许森苏醒,他简单吃点东西后开始检查武器,收集弹药。9时左右,3名越军从坦克前走过,他用航向机枪击毙2人。之后发现车辆损坏严重,无法起动,便爬上路旁的709车准备启动时,一名越军爬上来,从炮塔门缝塞进一枚手榴弹,许森头部、背部、腿部多处中弹,他用衬衣绑住伤口,强忍剧痛调转车头向我军阵地开去。
每拉一次操纵杆,都令他疼得全身颤抖;坦克每一次颠簸,都让他冷汗直冒。开到一座小桥前,坦克偏离公路险些翻车。许森用尽全身力气踩住刹车,换用左手操纵,才开上公路。之后他用左手操纵左右两根杆,顽强驾驶,到386高地附近时,水温表温度急剧上升,许森估计水即将漏完,继续行驶会损坏气缸。他停车后下来,惜别坦克,带上4枚手榴弹向北爬去,后被战友发现送进医院。
战后,55军党委为为710车记集体一等功;为四名乘员连长李德贵、许森、何国献、周创标各记一等功,军委授予许森英雄坦克手、授予李德贵战斗英雄称号。
四、单臂单脚操纵坦克行驶13公里冲出敌拦阻
贺全利,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县级市)人,1957年出生,1975年入伍,原为昆明军区直属独立坦克团三连311号坦克驾驶员。
1979年对越作战时,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一营配给14军在红河东的老街方向作战,其中二连配属40师118团在省城老街作战,一连、三连配属41师122团沿8号公路穿插到孟康县城南部的东楼,支援步兵作战。
2月17日,两个坦克连搭载步兵从我方河口县桥头镇方向越境,沿着8号公路南下,一路不断遭敌阻击,在光秃秃的坦克上搭载的步兵纷纷下车,坦克连只得孤身前进,进入敌纵深10多公里。战至中午12时,1营接到上级命令撤到仙人山南侧一线支援步兵作战。
后撤途中,坦克不断被越军反坦克手伏击,贺全利驾驶的311坦克两侧被击中,他全身多处负伤,左腿三处,肋部尤其严重,令人不忍睹视,感觉已无法安全驾驶的贺全利只得强行停车,随后渐渐昏迷不省人事。
连长任建民在电台里呼叫311坦克,令其迅速跟上本队,炮手李仁杰一遍一遍焦急地呼唤贺全利。好不容易苏醒后,贺全利强忍疼痛发动坦克继续前进。但由于他伤势太重,操纵困难,贺全利勉强驾驶坦克靠边,让后面的三台车先过。但公路太窄,311坦克滑到路边一条1米多深的沟里,战友的车过去了,可贺全利再次陷入昏迷。
外面的炮声将他震醒,他突然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再停了,必须马上走,忍着剧痛把负伤的左腿压直,然后用背部猛往后靠,硬是把离合器踏板踩下去换档,之后加大油门反复前进倒退,终于将坦克重新开到公路上。
走了一段,坦克被越军火箭筒击中,左侧第三个负重轮损坏,向左偏驶情况严重,他顽强地一次次操纵改回,后来坦克一度失控冲进了稻田里。如此反复,贺全利硬是以惊人的毅力单臂独脚驾驶坦克13公里开回祖国。
战后,贺全利被军委授予英雄坦克手称号,后进入军校学习并提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