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是现代建筑中常用的楼板形式,因其结构安全性、整体性和使用功能的优越性而被广泛应用。然而,楼板裂缝是目前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引起渗漏、钢筋腐蚀和混凝土碳化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建筑物的安全性。本文将从设计、施工等多个角度分析楼板裂缝的成因,并探讨具体的防治措施。
一、楼板裂缝的特点
根据现场调查,现浇楼板裂缝主要分布在楼板表面,有的是表皮裂缝,有的是混凝土自身裂缝。裂缝多出现在以下位置:
- 楼梯与楼板梁相连接处,特别是先砌砖后浇混凝土的位置;
- 建筑物外墙转角处房间的楼板上,一般呈45度斜向,有时一只角位同时出现2-3条裂缝,基本为上下贯通;
- 板内管线埋设位置,沿着管线等应力集中部位展开。
二、楼板裂缝的原因分析
温度应力:混凝土的温度变形和收缩变形是楼板裂缝的主要原因。石河子地区具有荒漠大陆性气候特点,夏季昼夜温差大,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
水泥特性:水泥的水化热、品种、强度等级、用量以及水灰比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收缩和开裂。选择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和适宜的水泥强度等级是预防裂缝的前提。
粗细骨料:夏季高温下,露天堆放的砂石料表层温度可达60℃以上,使用这些材料配制的混凝土会增大用水量,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收缩性能。
浇筑方案: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到浇筑完毕的时间过长,未做技术处理,会导致混凝土在浇筑时就留下裂纹隐患。
板内埋设的PVC管:预埋管的直径较大且集中,会削弱楼板的有效截面,同时预埋管与混凝土的膨胀系数不一致,容易在应力集中处产生裂缝。
养护不当:混凝土失水会影响水泥水化作用的正常进行,导致结构疏松和干缩裂缝。特别是在早期养护阶段,表面干燥或内外温差大更容易产生裂缝。
施工荷载超载: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未达到足够强度就上人操作和堆放材料,会产生过大的变形导致裂缝。
模板拆除过早:现浇板在未达到规定的拆模强度时拆除模板,会使楼板在不正常情况下受荷产生裂缝。
三、裂缝控制措施
- 施工方面:
- 保证模板的刚度和稳定性,支撑系统必须经过计算。
- 控制拆模时间,跨度大于2m小于8m的现浇楼板,其拆模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标准值的75%,当跨度大于8m时,拆模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标准值的100%。
- 设置撑脚和马凳,确保负弯矩钢筋的正确定位。
- 根据室外气温确定养护方案,混凝土浇筑后12h内必须进行浇水养护,一般不少于7d,对掺用缓凝剂或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 合理安排施工工期与进度计划,楼板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N/mm²前,禁止施工人员在楼面操作及堆放材料。
- 材料方面:
- 合理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和坍落度,多用骨料、少用粉料。
-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确保每层混凝土坍落度基本稳定。
- 严格原材料检验试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使用。
- 采取适当措施增加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如添加合成纤维等。
四、裂缝处理方法
对于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用表面涂刷封闭。施工中若在终凝前发现龟裂时,可用抹压一遍处理。
其它一般裂缝处理,其施工顺序为:清洗板缝后用1:2或1:1水泥砂浆抹缝,压平养护。
当裂缝较大时,应沿裂缝凿八字形凹槽,冲洗干净后,用1:2水泥砂浆抹平,也可以采用环氧胶泥嵌补。
当楼板出现裂缝面积较大时,应对楼板进行静载试验,检验其结构安全性,必要时可在楼板上增做一层钢筋网片,以提高板的整体性。
通长、贯通的危险结构裂缝,裂缝宽度大于0.3mm的,采用结构胶粘扁钢加固补强。板缝用灌缝胶高压灌胶。
在板底裂缝可采用增强纤维等材料对裂缝作粘贴加强处理,粘贴宽度为350mm。既能起到承受抗拉裂补强作用,又不影响粉刷和装饰效果。是目前较好的裂缝祢补措施。
五、总结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预防与控制需要从设计、材料、施工、使用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不断寻求更好的方法,才能进一步减免楼板中的裂缝。虽然已有的方法可将某些裂缝控制到一定的程度,但裂缝带来的隐患仍然随处可见,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