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自古伤离别: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送别诗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送别诗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从古至今离别、送别都是感伤的话题,古人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受制于古代交通闭塞、通信不便、天气恶劣不可控等现实条件,一次分别就意味着长久不见甚至永别,因此面对离别之伤与未知路途别有一番感受。送别诗中储存了丰富的送别情感与送别文化,在古诗中占据重要地位,直到现在,语文教材中仍编入一定数量的古代送别诗。
伤感与惆怅之情
江淹在《别赋》中写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语道出离别时阴郁难过的情绪,古人面对离别时的情感鲜明,无论想要抒发何种情绪,离别时感伤之情是送别诗的底色。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第一句选取了“杨花”和“子规”两种经典意象,渲染了离别的悲伤气氛,点明时间的同时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杨花”饱含飘零之感,“子规”叫着的声音仿佛在说“不如归去”,情景交织融合,离愁别绪跃然纸上。第二句用路途的遥远衬托友人奔波的艰辛。后面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直抒胸臆,真诚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担心、不舍与牵挂,一个“愁”字力透纸背,胜过千言万语。而那轮明月,既是作者愁思的寄托,也是共享一轮明月的情感支撑。短短四句诗,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奇丽雪景中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最后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旷达与豪迈之情
随着盛唐的到来,送别诗的情感基调已不仅仅是哀怨和惆怅,更多的是在大国气象滋养下的旷达与豪迈,即使是离别,也蕴含恣意洒脱、轻快明朗的调性。
唐代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最后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格局瞬间打开,心胸极为豪迈。空间上的距离从来不能将友谊阻隔,心有灵犀,即便是天涯之隔也如同比邻,如此看来一秦一蜀的距离自然不值得惆怅。其中的乐观豁达让人心旷神怡。这两句因此成为不朽名句。整首诗开合顿挫、意境旷达、气脉流通。音调、语言和内容一扫送别的阴霾、立意深远、胸襟开阔。初唐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抹去了笼罩在送别诗上的悲凉感伤,为离别平添了几分轻松和洒脱。
李白的《送友人》,尾联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虽有挥手告别的不舍之感,但是面对挣不脱、逃不过的离别,与其任离愁别绪决堤,倒不如潇洒一点,挥一挥手,开心洒脱向前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生都在路上,一直都在和不同的朋友告别的李白,面对送别,少了离愁感伤,多了潇洒豪迈。这是盛唐的送别,也是李白的送别。
规箴与安慰之情
面对即将分别的朋友,除了依依惜别的难舍难分,更多的是对朋友临行前的嘱托和劝勉、宽慰和鼓励。声声真挚的劝慰,句句铭心的嘱托,背后是离别的不舍与牵挂。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自己遭受贬谪,面对前来相送的侄儿,心心念念的已不是离别之苦,而是比起个人儿女情长更加沉重的家国情怀。“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不禁让人感慨诗人的拳拳赤子之心。诗人为了自己的国家甘愿颠沛流离,没有丝毫怨恨,甚至嘱托自己的侄子“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宽慰,面对并接受未来这个可能不太尽如人意的结局,另一方面也是对侄儿的安慰,面对既定的事实,不抱怨不逃避,勇敢面对,更重要的“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小 结
因送别原因不同,或是主动辞行的欢送,或被迫贬谪的沉重,送别诗作为情感的宣泄口,在离愁别绪基础之上,还有更加丰富的情感,比如对朋友的劝勉和安慰、对未来的祝颂与期盼等等。一首诗当中可能同时包含着多种情感和寄托,所以在把握诗歌的情感时,应充分结合背景、诗人遭遇乃至诗人风格进行分析,在把握整体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挖掘每首诗细腻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