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志愿之光!青年志愿者能力提升小组|社工案例计划
点亮志愿之光!青年志愿者能力提升小组|社工案例计划
随着社区发展,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志愿者队伍在服务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有必要通过开展专门的能力提升小组活动,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小组背景
洧川,因处于古洧水下游一片平川地带而得名。现位于郑州航空港区东南部,分别与长葛、新郑、尉氏接壤,辖37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8万人,总面积65平方公里,有全国重点镇、经济发达镇,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名镇、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等称号。
随着洧川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目前志愿者队伍在服务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通过开展专门的能力提升小组活动,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小组计划
(一)小组基本情况
- 小组名称:“志愿赋能,共同成长”青年志愿者能力提升小组
- 小组对象:洧川镇辖区青年志愿者
- 小组参与人数:10人
- 小组性质:志愿者成长小组
- 小组节次:10次
(二)小组目标
- 培养志愿者的态度和价值观,帮助辖区志愿者们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提高志愿者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 提高辖区志愿者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居民互动和合作。
- 增强辖区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社区服务、心理健康、应急救援等方面,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 建立辖区志愿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志愿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理论分析
(一)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榜样示范的作用。在志愿者能力提升小组中,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优秀志愿者作为榜样,分享他们的志愿服务经历、成功案例和技巧方法。新志愿者通过观察和模仿这些榜样,学习到有效的志愿服务行为和态度。同时,小组中的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观察和学习,共同进步。
例如,在小组讨论中,志愿者们可以分享自己在处理特定志愿服务情境时的方法,其他成员可以从中学习到不同的应对策略,从而丰富自己的志愿服务技能库。
(二)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认为,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这种相互作用会影响群体的行为和发展。在志愿者能力提升小组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小组可以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合作项目等方式,增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组织社区环保活动时,志愿者们可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垃圾清理、环保宣传等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增强了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会影响其行为表现。在志愿者能力提升小组中,通过肯定和鼓励志愿者的努力和成就,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可以设置一些小目标和挑战,让志愿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信心。
例如,在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项目时,可以根据志愿者的能力和兴趣分配任务,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当志愿者成功完成任务后,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更加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服务过程
节次 | 日期 | 本节目的 | 活动内容 | 社工角色 | 备注 |
---|---|---|---|---|---|
第一节 | 2023.12.7 | 促进组员之间的初步认识 | 1. 组员进行签到,社工进行自我介绍并介绍小组的名称、活动主题、小组内容以及感谢组员的到来。 2. 与组员建立小组锲约,让组员表达自己对小组的期望,讨论组员共同的期望和目标,提高归属感。 3. 促进组员了解志愿服务的含义以及意义。 | 引导者 | 签到表、话筒 |
第二节 | 2024.1.10 | 本次活动让志愿者们切身实地地体会入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与服务对象交谈的技巧,并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来,让大家更能熟练地掌握所需的知识 | 1. 通过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志愿者们传授了入村前的准备、面谈提纲内容的确定、沟通交流技巧的运用以及专业收集信息方面的技巧。 2. 带领志愿者实地走访辖区困难群体。 | 支持者 | 签到表 |
第三节 | 2024.4.26 | 让组员了解志愿服务意义及开展技巧 | 1. 社工组织组员进行签到并复习、回顾上节小组内容以及社工向组员介绍本节活动内容; 2. 了解志愿活动意义,及辖区志愿服务开展情况; 3. 组员分享活动感受及收获。 | 引导者 | 签到表、话筒、投影仪 |
第四节 | 2024.5.28 | 为进一步提升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能力,促进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 | 1. 社工带领志愿者到辖区进行志愿服务 2. 社工还邀请志愿者们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 | 引导者 | 签到表、话筒 |
第五节 | 2024.6.12 | 明确了自身职责,增强志愿服务团队的凝聚力,推动了辖区内志愿服务规范化。 | 1. 签到,回顾上节活动内容。 2. 志愿服务的概念及意义、志愿者队伍的责任与使命、志愿者队伍的业务范围、志愿者内部治理,帮助志愿者们提高思想认识。 | 支持者 | 签到表、话筒、投影仪 |
第六节 | 2024.7.19 | 1. 锻炼志愿者策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2. 为志愿服务组织赋能,搭建志愿学习交流平台,架起志愿者与志愿服务需求之间的桥梁 | 1. 了解了志愿服务的理念和原则; 2. 学习如何与服务对象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等实用技能。 3. 鼓励组员分享活动感受与收获。 | 协调者 | 签到表、话筒 |
第七节 | 2024.8.20 | 提高组员沟通技能及入户技巧 | 1. 签到,回顾上节活动内容 2. 社工邀请优秀志愿者为小组成员详细地讲解了志愿者探访理念、服务对象需求、入户服务的方法与技巧、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知识; 3. 社工还带领志愿者们学习了语言和内容方面的探访技巧,分享了初次会谈和展开话题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并特别强调了服务对象的隐私保密原则。 | 引导者 | 签到表、话筒 |
第八节 | 2024.9.3 | 促进组员学习老年年群体服务技巧 | 1. 签到,回顾上节活动内容; 2. 学习如何开展老年群体相关活动,老年身、心、社特点解读; 3. 分享本节活动感受及收获。 | 支持者 | 签到表、话筒、专业书 |
第九节 | 2024.9.26 | 促进组员学习活动组织与策划技巧。 | 1. 签到,回顾上节活动内容; 2. 社工带领组员从活动策划、执行、实施开展技巧,提高志愿者参与能力; 3. 组员分享环节。 | 评估者 | 签到表、话筒、大白纸、签字笔 |
第十节 | 2024.10.10 | 鼓励小组成效,并且展望未来 | 1. 社工组织组员进行签到并复习、回顾上节小组活动内容以及社工向组员介绍本节活动内容; 2. 组员分享参加活动的感受和收获; 3. 填写参加活动意见反馈表; 4. 与组员沟通交流本次活动后续开展的活动计划; 5. 宣布本节活动结束拍照留念。 | 激励者 | 签到表、话筒 |
小组评估
(一)评估方法
过程评估、结果评估
(二)评估内容
1.态度和价值观
观察志愿者是否更积极主动地寻找服务机会,对服务对象是否更加关心、耐心和尊重;评估志愿者是否深刻理解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服务对象的重要性,是否愿意为志愿服务付出时间和精力,是否能够坚守承诺,按时、按质完成志愿服务任务。
2.专业能力
评估志愿者的沟通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和非言语沟通技巧。比如在与服务对象交流时是否能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否清晰,以及其他专业服务技能,如活动组织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用于信息登记、宣传等)等是否得到提升。
3.团队协作技能也是重要的评估点
观察志愿者在小组任务或模拟活动中是否能有效分工、配合其他成员,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整体目标达成情况
1.服务意识与责任感增强
通过培训,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明显增强。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服务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提高
在培训过程中,志愿者们通过学习沟通技巧和参与团队建设活动,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与辖区居民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共同完成服务任务。
3.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
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志愿者们掌握了更多的社区服务、心理健康、应急救援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他们能够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服务。
4.交流与合作平台建立
通过建立交流与合作平台,志愿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他们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为辖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四)存在的问题
- 在培训方式方面,培训时间可能没有考虑到志愿者的个人时间安排。例如,将培训安排在志愿者普遍比较忙的工作日白天,导致很多志愿者无法参加,影响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学习。
- 在小组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一部分志愿者非常活跃,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而另一部分志愿者则比较沉默,被动接受。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氛围和培训效果。
- 交流与合作平台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志愿者之间的合作项目和活动还比较少。
- 培训效果的评估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没有及时向志愿者反馈评估结果,使得志愿者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难以调整学习和服务策略。
(五)改进措施
- 加强对志愿者的动员和激励,提前了解小组成员的时间安排,调整小组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形式,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地演练等多种方式,提高成员兴趣;同时建立激励机制,例如全勤奖励、优秀表现奖励等。
- 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制定明确的沟通规则和协作流程,避免混乱。
- 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平台的建设,组织更多的合作项目和活动,促进志愿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完善培训效果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及时向志愿者提供详细的反馈报告,包括评估结果、优势和不足以及具体的改进建议,让志愿者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问题和发展方向;同时开放反馈渠道,根据志愿者的反馈,不断改进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社工的反思
本次志愿者能力提升小组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通过活动的开展,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责任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交流与合作平台也得到了初步建立。
然而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 小组活动中社工的角色要及时转变
作为引导者,要确保小组活动的目标精准,引导方式有效以便更好地助力志愿者明确方向;作为支持者,对小组成员的情感支持要到位,能力和发展支持确保能满足小组成员的需求,增强志愿者的动力和信心;作为协调者,要确保活动安排合理资源整合充分,在组员冲突是及时给与协调处理;作为评估者,社工要确保评估方法标准、科学,能够为志愿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2. 小组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成员间的分享并及时给与反馈
小组过程中社工要引导小组成员充分表达自我的感受和需求及时给与回应和反馈;同时,每节小组活动后,社工应积极带领和引导小组成员分享活动参与感和建议,及时了解组员需求做好下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