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察┃日本培育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论坛•观察┃日本培育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2024年7月,笔者赴日本东京都和仙台市进行调研,与来自日本经济产业省、东北大学产学合作机构、宫城县新产业振兴课、SUNDRED株式会社的政府官员、知名学者和企业家进行深入交流探讨,深入了解日本产业政策实施情况和新兴产业发展前景。日本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支持,对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制定产业政策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日本曾经是一个航空工业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工业却因高度垄断和缺乏竞争而走向衰落。1959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联合三菱重工、富士重工和川崎重工,共同出资成立日本航空机制造株式会社(NAMC),负责研发、制造和销售民用飞机。产业垄断带来的低效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NAMC缺乏与下游销售商的沟通协调,造成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二是分包商之间缺少竞争机制,难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此外,美国波音公司对日本航空工业的目标出口市场进行低价甚至亏本倾销,干扰NAMC对外销售计划。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NAMC很快入不敷出,并欠下200亿日元的巨额负债,于1983年宣布破产倒闭。
在吸取航空工业失败的教训后,日本充分调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个积极性”,在计算机行业实现赶超发展。在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资金支持下,富士通、冲电气、日立电气公司于1964年共同研发出大型计算机FONTAC。日本计算机产业政策成功的关键在于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一是在研发环节,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发,加强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二是在生产环节,促进企业之间充分竞争,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行政干预。三是在销售环节,设立国有企业负责计算机租赁业务,帮助企业分担销售风险。因此,制定产业政策既要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企业竞争与合作缺一不可,同时也需要政府适当介入,与企业共同分担产业发展和创新的潜在风险。
自2021年起,日本经济产业省实施任务导向型产业政策,通过政府积极干预从而鼓励私人投资和产业创新。任务导向型产业政策既不是由政府主导的传统产业政策,也不是政府不干预市场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而是强调政府和市场之间协调配合,全面调动政策工具,以解决多样化的中长期经济和社会挑战。任务导向型产业政策在推动技术进步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2021年以来,日本经济潜在增长率由降转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是共创型跨界人才
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而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根本。日本新兴产业人才是一个广义概念,既包括传统的技术研发人员,也包括“以社会为起点,跨界创造价值”的共创型跨界人才。共创型跨界人才不是传统的创业者,也不只追求单个公司的竞争力至上,而是以社会价值为起点进行跨界合作,并拥有共创思维能力。日本SUNDRED株式会社致力于培养共创型跨界人才,以此支持初创企业和促进开放式创新,目前已顺利开展无人机产业、森林产业、陆上养殖产业等12个新兴产业共创项目。以陆上养殖产业为例,日本是鱼类、贝类等海产品的消费大国,随着过度捕捞和近海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日本水产养殖业逐渐从近海回归陆地。在构建陆上养殖产业生态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多个共创型跨界人才共同参与。一是在生产研发环节,由陆上养殖企业与琉球大学合作研发“农水一体化物质循环型陆上养殖系统”。二是在销售环节,为使消费者逐渐适应从捕捞渔业向养殖渔业产品的转变,海鲜厨师扮演了共创型跨界人才的角色,通过使用养殖渔业产品烹饪海鲜大餐,进而增强消费者对养殖渔业产品的消费偏好。
在日本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共创型跨界人才成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既有助于企业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策略,又使消费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匹配。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创型跨界人才不只是一个头衔,也是一种以社会共创为核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共创型跨界人才的纽带作用,以产品创新引导和适应市场需求,避免新兴产业无序扩张和产能过剩,让新质生产力和新型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产学研结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产学研结合是指在政府的调控引导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多方协同合作,从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22年被日本称为“创业元年”,日本政府从人力资本、风险投资和开放式创新等方面,全周期支持初创企业发展。2022年11月,日本政府启动“初创企业培育五年计划”,旨在5年内对初创企业的投资额增加10倍(即2027年达到10万亿日元),培育100家独角兽企业、10万家初创企业,将日本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初创企业中枢,以及位居全球前列的初创企业聚集地。首先,初创企业种子期亟须培育人才和扩大资金供给,通过提升青年人力资本、扩大创业教育从而构建人力资源网络,并建立信贷融资担保和再投资免税制度,支持初创企业投融资。其次,初创企业早期强调扩大风险投资,包括增加对风险投资公司的公共资本、加强对深度技术领域的研发支持、改善股票期权环境等,并将初创企业纳入公共采购促进计划,向各省厅和地方政府采购人员推广介绍初创企业可以提供的新技术,通过公共采购拓展业务。最后,初创企业晚期重在孵化独角兽企业,在促进开放式创新、发起海外并购、拓展全球市场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快独角兽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中央政府对初创企业的政策支持下,日本地方政府积极开展产学研与金融机构(以风险投资机构为主)合作。以宫城县为例,2023年5月,宫城县政府成立TECHSTA宫城联盟,为来自东北大学的初创科技企业提供研发补助、租金补贴和雇佣奖金等政策支持。东北大学通过创建一个由众多参与者参与的创新生态系统,在产学研共创领域取得明显成效。第一,鼓励东北大学和企业共创研究所,将企业研发和人力资源开发职能适度移交给东北大学。第二,加快建设科学园区型研发基地,在校园内建立一个让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与东北大学共同创造社会价值的场所。第三,东北大学具有独特的全周期创业支持系统。一是企业家精神培养计划。面向学生和研究人员开设多种课程,培养东北大学的创业文化。二是支持可行性研究。自2013年起,东北大学设立企业孵化计划,作为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储备基金。在制造业企业高度集中的宫城县,东北大学的初创科技企业与县内制造业企业之间互补合作,有望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助力县内经济发展。
以耐心资本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近年来,由研究型高校参与的风险投资基金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日益活跃。例如,日本的东北大学于2015年2月创立风险投资公司(THVP),THVP第一期基金于2015年8月成立(96.8亿日元,10年期),投资26家企业;第二期基金于2020年10月成立(78亿日元,10年期),投资19家企业。东北大学于2021年12月设立初创企业商业化支持基金,在初创企业和地区振兴的创新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高校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对我国具有参考意义。其一,高校风险投资基金依托学科优势、科研实力和产业网络等资源,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前沿科技和市场趋势,从而更好地支持科学家创业。不同于相对成熟且经过市场验证的中后期项目,初创企业早期项目往往隐蔽性强、投资风险高,高校风险投资基金凭借学术和市场优势,更容易挖掘和筛选贴合市场需求、具有高成长性的早期创新项目。其二,高校风险投资基金在提供资金支持之外,其强大的校友网络也为基金提供了丰富的项目来源和优秀的投资团队,指导科研转化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创新性和转化成功率。其三,高校风险投资基金更注重项目的长期发展前景和社会价值,而非短期的投资收益。高校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强调对项目的深入研究和长期跟踪,通过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项目,实现资本的长期增值,这对于我国壮大耐心资本、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