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春雪》:唐代文学家笔下的春雪美景
韩愈《春雪》:唐代文学家笔下的春雪美景
这首《春雪》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佳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雪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观察和感受。
诗歌原文
片片驱鸿急,纷纷逐吹斜。
到江还作水,著树渐成花。
越喜飞排瘴,胡愁厚盖砂。
兼云封洞口,助月照天涯。
暝见迷巢鸟,朝逢失辙车。
呈丰尽相贺,宁止力耕家。
译文
春雪片片,着急地互相追逐驱赶,纷纷扬扬地被风吹得歪歪斜斜。
飘到江面便化作水融入其中,落在树上渐渐积累成雪花挂满枝头。
南方的人们欢喜雪花能驱散瘴气,北方的人却发愁它会把沙漠掩盖得更深。
雪花与云彩一起封住了洞口,又伴着月光照亮了天涯海角。
夜晚看到迷失巢穴的鸟儿,早晨遇到因雪而迷失方向的车辆。
丰收的景象让所有人都相互祝贺,不仅仅是从事农业的人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春天的雪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观察和感受。开篇“片片驱鸿急,纷纷逐吹斜”两句,形象地描述了雪花飘落的情状,“片片”指的是零散的雪花,“驱鸿”则是比喻雪花如同大雁一样在空中飞舞,而“纷纷”则表达了雪花密集而又轻盈,随风轻轻斜倚。接着“到江还作水,著树渐成花”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雪花落地后的不同形态,有的融入江水,有的则在树上凝结成花。这种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后半部分通过“越喜飞排瘴,胡愁厚盖砂”两句,展现了南方和北方对雪的不同态度。南方人因为雪能驱散瘴气而欢喜,北方人则因为雪会覆盖沙漠而发愁。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展现了诗人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最后,“兼云封洞口,助月照天涯”两句,通过云和月的意象,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展现了雪景的广阔和深远。
整首诗通过对春雪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同时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超艺术成就。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