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一生坚韧不拔,为何一人让他失声痛哭,这人究竟做了什么
蒋介石一生坚韧不拔,为何一人让他失声痛哭,这人究竟做了什么
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二战时期中美军事合作中的一段重要历史。本文将详细讲述两人在军事指挥权和对华援助等方面的分歧,以及最终导致史迪威被召回的事件。
蒋介石这个人,历史地位非常重要,经历也十分复杂,历来对他的争议不断,尊之者把他抬上九天,贬之者把他踩入九地。无论如何蒋介石的坚韧不拔是世人公允的,西安事变被囚禁之时,没有半刻屈服,当众痛哭更是屈指可数,但是涉及国家尊严的时候,他却有强烈的敏感性。
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美国决定支持中国在东亚牵制日本,为了支持蒋介石集团,不让他在对抗日本时泄气或者投降,罗斯福总统决定,援助蒋政府,经过蒋的同意,1942年3月5日罗斯福任命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W·史迪威来华,就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兼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
军队指挥权之争
史迪威在1940年就成为中将师长,第二年突然跃升为军团司令。珍珠港事件之前,史迪威被提名为美国陆军最佳军团司令。史迪威毕业于西点军校,曾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任职,精通中文,当时被认为是美国军队里的中国专家。同时美国人还给他起个外号,“酸醋乔”,身材瘦削、鹰钩鼻、言辞非常刻薄。尽管和蒋一样身高不高,块头不大,但他却是强悍的将领,以直言不讳出名。他和蒋介石一样也是行动派,相信意志力和人的精力可以改变世界。
但是在个人感情上,他却认为蒋根本没有价值,除了没有治国技能,而且也没有才,喜欢为个人集权,对中国现代化和造福社会上毫无兴趣。更没有爱国、勇气、忠诚、责任心、荣誉感等等值得称道的人性特质,也缺乏学术素养或文化兴趣。对史迪威来讲,生命是黑白分明的,人的好坏也是。
1842年蒋介石决定支持盟军对缅甸作战,同时让史迪威统领缅甸全境英军和国军部队。史迪威虽然是一个中国通,但是对日作战没有实战的经验,而且当时国民军与日军在装备上有非常大的差距。
中国的一个标准师,兵力约在7千至9千人之间,但步枪拥有量最高不超过3千支,另外还有几百挺轻机关枪,30挺中型机关枪,以及少许3英寸的迫击炮。除了少数小口径反坦克火炮之外,每个师并没有配备专属炮兵。而且每个师只有少得可怜的信号兵,1个师也就1辆汽车,或许五六辆卡车,或者几百匹骡马。
因此蒋介石认为,日军掌握了空中和海上优势,也拥有坦克和大炮,使得仰光很难再光复。第五军和第六军是国军的精锐部队,他们的伤亡对国民党有很严重的后果。因此,这些部队不能被打垮,是十分重要的。在缅甸作战最好的策略就是在瓦城坚守东西防线,国军应部署在瓦城郊外,等候日军进攻当地英国部队。
虽然史迪威表面上同意了蒋介石的建议,但是仍坚持攻势作战。蒋介石开始担心把精锐部队交付给从未实际带兵作战的史迪威,也没规划或执行过真正的多个师级部队作战的统领。而杜聿明一度用尽各种借口,不理史迪威要他以五个团兵力进攻日军的命令。
1942年4月29日,日军占领腊戍,防线溃败,史迪威认为国军部队已经四散成多个小群队,下了一道命令:设法撤到印度,因此他认为后续指挥没有必要了。史迪威于是脱离了大部队,自己跑到印度去了。史迪威跑到印度之后,宣称自己是一次胜利的大逃亡。而蒋介石认为史迪威在战争当中抛弃了整个部队,显示他缺乏带兵的最起码道德。
实际上这一次缅甸战役,英国与印度部队约有3600人阵亡,,7千人负伤,而中国军队整体阵亡超过25000人,国军有些师团折损率超过三分之一,国军部队仅存的几门加农炮、几辆卡车,也多数报销了。相形之下,日军虽在陌生的国度作战,整体损伤却只有4500人。史迪威把这次失败责任推给了蒋介石,认为是蒋介石越级指挥所导致,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史迪威严重低估了日军的实力。
滇缅公路一丢,现在中国的海上、陆地供应线也已经全部断了。国人民心与军队的士气都受到沉重的打击。经此一役,从此国军将领和蒋介石采用了防御策略,很少主动进攻日军。它也使蒋介石与史迪威两人倔强的敌对关系从此没有回旋余地。
对华援助之争
抗战时期,美、中在总体战略上的差异,也是史迪威与蒋介石矛盾点的另外一个因素。其实在大战开始时,美国就确定了自己的基本战略,那就是:“大西洋第一,欧洲第一”的全球大战略。在这个战略下,亚洲战场、中国战场只是处于辅助的地位。在欧洲战场没有获得胜利之前,亚洲战场、中国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主要起到将日军牢牢地牵制在这个战场上就行。
等欧洲战事结束后,再将中国作为反攻日军的基地,直到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因此,要打败日本法西斯就必须将蒋介石及其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但是蒋介石及其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则与此相反,蒋介石集团从一开始就是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日本而是延安,以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抗战一开始就确立了“运用英美力量解决对日问题”的原则,自己能避就避,保存有生力量。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认为对日作战的重担已经转移到美国的肩上,现时应全力以赴地利用美国的援助,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消灭反对力量,以继续维持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史迪威的做法与蒋介石的想法必然会发生尖锐的矛盾,二人在权力上的争夺更是中美战略之争。
除了军事指挥权,两人在向美国租借物质的控制权上也有相当大的矛盾,蒋介石认为史迪威来华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是其下属,而史迪威认为自己是中国战区的总指挥,拥有独立的指挥权,而且实际上史迪威拥有着援华物质的分配权,这就导致了史迪威和蒋的矛盾不断升级。
1944年9月18日,罗斯福总统签发了由马歇尔起草的给蒋介石口吻非常强硬的电文,谴责蒋介石迟迟不给史迪威全部指挥权。9月19日,总统的这封电报由密码译出,到了史迪威手里。史迪威却怀着一种复仇的心理,把电报译成中文,并当着宋子文、何应钦等军事委员会成员的面,把电报火上浇油交给了蒋介石。
当蒋介石拿到这封信件之后,放声痛哭,蒋介石告诉宋子文,他确信这封信是史迪威搞出来的,因此史迪威必须离开。当天晚上,蒋介石在他日记里写道“毕生上最大之辱”。在晚餐中,他表示他被此信的口吻给冒犯了。最重要的,他表示只要“史迪威还在中国”,一切都没得讨论。
罗斯福考虑到美苏两国在远东大战结束后的利益和美国的全部战略,担心失去蒋介石会导致失去亲美的中国,从而不得不向蒋介石妥协,最终将史迪威被召回。
史迪威在私下的言谈和日记、书信中,对蒋介石的辱骂和嘲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称蒋介石为“小畜生”、“笨蛋”、“花生米”等等。这些尖刻的辱骂的评论很快不胫而走,并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反感,罗斯福总统也反复警告他不要对蒋介石表示出不尊重的态度。
“史迪威事件”的发生是由美中抗战总体战略差异、史蒋在租借物资控制权和军事指挥上的争执、史迪威个人的修养和个性过失等原因促成的。同时史迪威的行为,严重触碰了蒋介石的底线,才导致双方矛盾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