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角度,分析楚国自始至终都是大国,为何没有统一天下
从人才角度,分析楚国自始至终都是大国,为何没有统一天下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以其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始终屹立于大国之列。然而,这个曾经与晋、秦等强国争霸的国家,最终却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从人才角度分析,楚国的兴衰历程为我们揭示了国家治理与人才政策的重要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有春秋三小霸(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有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或者越王勾践、吴王阖闾),有战国首霸昙花一现的魏国,有后起之秀屌丝逆袭的秦国,有经济富饶几次沉浮的齐国,有胡服骑射强盛一时的赵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始终作为一个大国出现的国家只有楚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大部分时间里, 楚国都是地域最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楚国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争,谁强跟谁干,晋楚争霸,秦楚争霸,魏楚争霸,吴楚争霸,楚齐战争……等,楚国虽然与这些强国战争败多胜少,但欺负小国是不在话下的。
楚国与晋国战争,灭了中原无数个弱小强国;与齐国战争,灭掉淮泗之地周边小国;与秦国争夺陕南之地时,灭掉陕南无数小国,但楚国与晋国、魏国、秦国等强国征战时,很少能占到便宜。
楚国被认为是继秦之后最有可能统一中原的国家
如果秦国不统一中原,楚国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原的国家,苏秦曾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楚国只要能合纵成功,就能统一天下,秦国则连横成功就能问鼎中原,但成功的却是秦国。
楚国虽然没有成为第一强国,也没有统一天下,但楚国一直是大国,有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一直没有被分裂。那么,在春秋时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楚国都是大国般的存在,为何没有统一天下呢 ?
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楚国坚持的分治制有关,也与楚国失败的对外政策有关,此外还有楚国本身的文化背景有关,更与楚国君主关系更大,楚国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并不像秦国“奋六世之余烈”那样具有连贯性,这也就造成政策不连贯性,特别是对人才的影响巨大。
国与国之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纵观战国七雄,其崛起都与人才有关,魏国的李悝、吴起,秦国的商鞅,韩国的申不害,燕国的乐毅,齐国的管仲等等。本文从楚国的人才角度,来阐述楚国为何大而不强,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使命。我们来看看楚国的人才制度状况:
楚国人才的流入
楚国的强盛兴衰与人才数量、人才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外来人才以各种原因涌入楚国,例如,楚武王时期,观丁父;楚庄王时期,宋国大夫华元;楚共王时期,宋国鱼石,楚康王时期,蔡国公子,公子黄;楚昭王时期,徐国国君章禹;楚惠王时期,吴国公子庆忌;楚悼王时期,卫国吴起;楚宣王时期,齐国大将田忌;楚怀王时期,秦国相张仪,此外还有赵国兰陵王荀况,赵国大将廉颇等等。
这些人才,有的是作为俘虏、逃难等原因被动进入楚国的,还有的是怀才不遇,主动投奔楚国以求得施展抱负的空间。当然,也有很多人才怀着不同目的来到楚国,例如,荀卿的目的就是为了游说楚国君主,张仪来楚国就是为了欺骗楚国,宋国华元是以作为人质的目的来到楚国的。
楚国引进人才制度的特点
楚国为人才流动提供多种途径,对于诸侯国逃难的贵族,楚王除了看重身份和地位外,更看重的是才能,其能力一旦被认可,便会赐予官爵。不少人才确实使楚国受益了,例如,由郑国来的子革,向楚灵王进谏了“欲擒故纵”的策略,齐国名将田忌,避难到楚国,楚王巧妙借助田忌与邹忌的矛盾暂时为楚国解除齐国大患,卫国吴起,在魏国没有施展开抱负,到了楚国出任楚相,进行变法,大有可为。
由此可见,楚国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方式,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也为底层人才提升了上升通道。楚国的历代国君大多都能够对人才委以重任,楚武王、楚文王、楚共王、楚康王、楚悼王都慧眼识珠,对人才委以重任。
楚国人才引进制度的缺陷
但不可否认的是,楚国人才引进制度还是有很大缺陷的。人才政策不连续,首先,楚国各代国君对人才引进政策未能进行连续的执行,出现明显的断层现象,特别是与秦国相比,现象更为明显,这也是楚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的原因之一。秦国推行人才引进政策后,多代君主能够不间断地执行,政策的连贯性执行,使得天下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秦国。
反观,楚国就没有做到这一点,楚国在最终对人才还是非常重视的,例如楚武王、楚文王和雄才大略的楚庄王都是非常重视人才引进、选拔与保护。
但是,楚国在吴起之后,几乎就没有重用过外来人才,荀况之前是兰陵王,到楚国却被春申君封为兰陵令,赵国大将廉颇到了楚国虽然也作为大将,却以“无功”而终;楚怀王却被张仪所骗,最后落个客死他乡的下场;春申君错心李园,下场悲惨,造成楚国朝野震荡。
楚国官员任职比较稳定,这与楚国贵族集团非常牢固有关,楚国正是受制于贵族阶层的影响,未能长期地输入新鲜血液,使得楚国丧失活力,最终因机体衰歇而走向灭亡。
楚国缺乏对外来人才的保障制度
春秋时期的楚国,是外来人才的避难所,对避难来楚的贵族赐予官爵或土地,并没有真正实现人才的价值,战国时期,楚国在人才引进上变被动为主动,当吴起变法仍然没有撼动守旧的贵族势力后,导致人才引进没有形成专门的保障制度。当楚国国君不能一直做到“用人不疑”时,就会有猜忌和怀疑,给了本国贵族和其他诸侯国,谗言离间的机会,这些人才先后被弃用。
楚国一直采取类似于周朝的分封制,其政权为王室贵族所把持,异国贤能是不被受重用的,在楚国早期,这种现象虽然有改善,楚悼王能重用吴起进行改革,当悼王死后,贵族马上就肢解了吴起。楚国贵族这种对异国人才采取拒之于门外的态度,使贵族成为楚国政治上的肿瘤,他们不仅抗拒外来人才,还排斥本国人才,使得楚国形成封闭的政治集团,缺乏活力。
楚国人才流失
人杰地灵的楚国,唯楚有才,人才济济,虽然引进人才不少,但流出人才更多,这不仅给楚国也给其他列国的时代格局带来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楚国的兴亡史,也是一部人才流失史。
楚国人才流失去处,楚才晋用:楚成王时期,王启孙投奔晋国;楚庄王时期,析公,雍子,贲皇;楚共王时期,申公巫臣逃往晋国;楚才秦用:楚国甘茂举荐到秦国任丞相,屈盖被秦国任为左丞相,此外还有昌平君,最著名的要属秦相李斯了,这位秦朝统一大功臣也是楚国人。楚才吴用:楚国伍子胥和伯噽由于遭到迫害,逃到吴国被重用。楚才越用:在楚昭王时期,文种、范蠡在楚国怀才不遇而投奔到越国。
总之,楚国人才外流类型拢共能分两大类,一类是在国内受到迫害,不得不被迫出走他国,或者为了图谋报复,去寻找仕途之路,例如逃到晋国的王孙启,逃到吴国的伍子胥。
春秋大国之争,主要是晋楚之争,而楚国贵族势力过于强大,内政混乱,导致一系列人才奔向晋国,反观,晋国国君拥有绝对权威,并且十分重视人才;晋楚争霸时,两国势均力敌,楚国还稍微占有优势,此时人才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
楚国外流人才的影响
当楚国贵族投奔晋国时,他们熟知楚国朝政、军事、经济以及其他事项,深受晋国君主欢迎,因而他们都得到晋国重用,又保全了自己的地位。
伍子胥投奔吴国,对楚国造成很大的威胁,伍子胥深知吴楚形势,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在吴国实施复仇计划,事实证明,伍子胥不仅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也是一个经世之才,更是楚国野兽般的死敌。在伍子胥的策划下,楚军被吴军骚扰得筋疲力尽,最后,伍子胥,孙武指挥吴军,差点将楚国灭国。
楚国的人才很多,这也是楚国能够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楚国的人才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原因,造成人才外流严重,纷纷流入晋国、秦国、越国、吴国等强国,在这些国家的利用下,使楚国损失惨重,这也是楚国在争霸战争中功败垂成,统治者疲于奔命,国力衰弱最终被秦国所灭的原因之一。
楚国人才外流,另一类就是,在楚国怀才不遇,去其他列国寻找机会施展报复。其中比较有名的当属甘茂、李斯、文种和范蠡。
甘茂和李斯,拥有过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在楚国却不被赏识,只好西进秦国谋求发展。而秦国国君早就意识到“得楚而并天下”的道理,甘茂得到秦惠王赏识,甘茂不仅帮助秦国攻占了楚国的汉中,并且不断经略汉中地,此外,甘茂还帮助秦国拉拢魏国,使得魏国在楚秦战争中,保持中立,总之,秦国疆域能够扩展到中原地区,甘茂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