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不仅是排名游戏:中国学生如何选择去哪留学?
留学不仅是排名游戏:中国学生如何选择去哪留学?
中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已激增至70多万,这一数字是2003年的六倍之多。这股留学热潮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许多留学生踊跃地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比如,调侃“白人饭”的帖子在社交媒体走红,这既体现了文化差异对留学生的冲击,也是留学生们对自己烹饪技术和生活技能的自嘲。同时,这些帖子还传递着他们对家乡美食的思念、远离家人的孤独、在异国求学面临的挑战与他们的坚持。
网络上这些生动的分享让大众对留学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但回到故事的出发点 —— 中国学生为何会选择出国留学?他们又是如何决定去哪儿留学的呢?
以往的研究通常采用推拉理论(push-and-pull theory)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这一理论认为,某些因素作为“推力”,会促使人们离开原有的居住地;同时,另一些因素作为“拉力”,则吸引着他们选择新的环境。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一个典型的“推力”便是中国“一考定终身”的教育竞争压力;相比之下,被认为更加灵活、能开拓文化视野、增加就业机会的西方教育则成为了一种“拉力”,吸引学生前往异国求学。
推拉理论提供了一个较为客观的解读,以其通俗易懂的特点,在留学话题的公众讨论中颇为流行。然而,这一概括性视角也显得较为单一和固定。它往往只聚焦于“原居住地”和“新目的地”之间的简单对比,未能充分揭示留学动机中多样化、多维度交织的动态。这些动态可以包括宏观环境的变迁、中层机构(如媒体与留学中介)的介入,以及个人和家庭自主性(agency)的复杂作用。
留学,作为挑战和机遇的综合体,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追求,引发了人们关于个人发展、身份认同和全球动态的思考。如今,留学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加个性化,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因素和设想。有些学生可能在年幼时就有过出国旅行或参加国际夏令营的经历,对外国文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而有些学生,则在留学中介或媒体的宣传中萌生了对国外生活的憧憬和成为全球精英的向往。那么,在留学生踏上异国土地之前,他们和他们的家长是如何构建留学的愿景、比较不同的国家、并最终做出决策的呢?而留学生活又是否真的满足了他们的期待呢?
在 2022至2023年期间,台湾大学的吕青湖教授、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生蔡曼琳以及UBC的钱岳教授共同开展了一项研究,对在加拿大温哥华公立大学就读的36名中国留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了他们留学决策背后的故事。受访者包括22名本科生和14名研究生,男女比例各占一半,且他们都是在15岁后才前往加拿大学习和生活。在访谈中,受访者分享了自己对不同留学国家的评估、对加拿大留学的期待,以及留学后的感受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留学鄙视链”:加拿大是意外之选吗?
当受访者回顾自己选择留学目的地的决策过程时,“留学鄙视链”这个概念频繁被提及。在公众认知中,各国教育体系有明显的高低之分,而大多数受访者心中最好的大学都位于英国和美国。一位受访者直言道:“从全球声望来说,西方教育在‘食物链’上比中国教育更高。”受访的留学生普遍构想西方教育是“轻松舒适”、“高质量”、“自由度高”且“内容广泛”的,认为它明显优于以强化竞争和“内卷”著称的中式教育。
“留学鄙视链”的背后,既有各类全球大学排名广泛传播的影响,也有社交媒体、留学中介的积极推动。同时,各个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权力阶梯中的地位差异也不断影响着公众的看法和偏好。一位学习艺术的受访者分享了留学中介经常用排名来描述英国的情况:“全球的艺术排名,他(中介)就说皇家艺术学院就是第一,然后伦敦艺术学院是第二。(至于加拿大的艺术学校,)要说实话嘛,实话我觉得应该是Second Rank(次于英国的第二梯队)吧” 。
尽管许多受访者都强调了教育排名的重要性,但他们最终的选择却并非是所谓“最好”的英国或美国。在综合评估后,他们发现加拿大在生活品质上更具吸引力,即便其教育并非位于“鄙视链”的顶端。例如,一位受访者在对比美、加时表示:
“美国总体上教育水平和整个就业环境的确会高一截,这个我是很同意的。只不过它这个高一截跟我会不会在那儿长期地生活或者定居,它是两码事。现在这个情况,我觉得大概率是不会的。”
前文提到的学习艺术的受访者也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来到艺术排名“第二梯队”的加拿大:“生活的那种状态的话,我觉得(加拿大)是first rank(排名第一的),就是如果你要在这边住下来,你要在这边工作或者说是社交,我觉得在加拿大是最好的,温哥华是最好的。”
启程留学前,许多受访者表示对加拿大的了解并不深入,但大体上的印象是“土地广袤”、“多元文化的”、“爱好和平”、“安全的”, 并且“加拿大人友好、有礼貌”。这些宜居的标签在描述温哥华时尤为突出。许多受访者表示他们从各种渠道了解到温哥华拥有庞大的华人社群和正宗的中国美食。他们相信,相比其他西方国家的城市而言,华人文化和身份在温哥华得到了更广泛的接受和认可,留学生活可以更加舒适,他们遭遇歧视的可能性也更低。
除了生活质量,全球的政治动态也是留学决策中学生和家长慎重考虑的一个因素。特别是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是受访者们在评估留学环境时的参照点。以中美关系为背景,加拿大“对华友好”的标签和在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突出。
一位曾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的受访者解释了自己离开美国转而来到加拿大的原因:
“当时是Trump(特朗普)在位,然后美国就是很乱,乱七八糟的 ... 当时还有一个就是,我老婆怀孕了,怀孕了以后我们也在想这个关于孩子将来的教育,就是想让TA(孩子)生活在一个相对更安全一点的地方... 就比如说,中美关系将来如果恶化 ... 美国很快会采取行动。在美国的中国人呢,非常有可能会成为一些被攻击的目标,尤其是在一些中国人不是大多数的地方。在加拿大呢,首先就是温哥华这个地方,中国人其实还是占了挺大多数的,我们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有办法去维权,去保护自己。”
其他受访者同样指出,中美关系的恶化、美国的枪支暴力和反华情绪也让他们顾虑重重,美国也因此无法成为他们的留学首选。一部分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去一个对中国怀有敌意的国家留学,而也有一些学生持着较为开放的态度,但他们的家长却出于对孩子安全的担忧,坚定地将美国从留学选项中剔除。相较之下,中加关系虽然也出现紧张态势,但整体上显得相对和睦、可控。对于受访者们来说,比起美国,加拿大更可能提供一个安心的学术环境与生活港湾。
考虑长远发展与移民:加拿大为何脱颖而出?
对一些学生和家庭来说,“去哪儿留学”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教育抉择, 更是人生发展规划里的重要一环,与工作、移民身份、经济机遇都息息相关。在这一考量中,美国作为热门的移民国家之一,又一次成为许多受访者的比较对象。他们指出,中国籍申请者获得美国绿卡需要漫长的等待。更令人担忧的是,不仅绿卡审批周期长,连学生和工作签证的审批流程也日趋严苛。一位受访者解释道:“美国你要H1b(工作签证)要等很久,而且特别卷。还有就是你假如九十天还是六十天,你没找到工作,你就得被踢出去。”
反观加拿大,一些受访者认为它比美国更适合作为“全球公民”之路的起点。一位受访者这样描述加拿大:“学业上像是个stepping stone(垫脚石)...让你先去融入进这种英语系的那种生活环境,然后再逐渐的去往其他的地方发展”。在他们眼中,加拿不仅提供了英语系国家的生活环境,还伴随着对留学生更为友好、便捷的移民政策。特别是针对某些专业的研究生,加拿大为他们提供了毕业后直接申请“枫叶卡”(即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的机会,这对有“全球公民梦”的留学生群体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许多受访者由此构想,成为加拿大的永久居民能使他们享受到更加自由的全球旅行和就业机会,给未来增添更多发展的可能性。有些受访者表示,虽然他们在未来还是打算回国发展,但依然想先获得“枫叶卡”,这是一种灵活的策略,可以为他们在面对未来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时,保留更多选择的余地。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言,“鸡蛋总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嘛”。
回望这些学生决定“最佳”目的地的心路历程,他们的思考超越了顶尖大学与热门国家的简单对比。在信息检索与内心憧憬的交织中,他们审视了国际关系、生活环境、未来发展和个人机遇,勾勒出了一幅留学加拿大的美好愿景。
那么他们是否真的踏上了自己所期待的道路呢?
真正抵达加拿大后,一些受访者表示这里的生活满足了他们之前的期待,也有一些受访者在抵达后经历了种种挫折,打破了他们对温哥华的美好想象。不少学生在街头遭遇过针对华人的种族主义歧视,也有学生提到华人内部不同世代、来自不同地区移民之间的隔离与分歧。比如,一位受访者告诉我们,他在租房过程中被中国移民欺骗,原本以为会得到同胞的支持,却感到受伤和背叛,还有其他学生分享了自己在粤菜餐馆说普通话时遭到轻视的经历。
结语
这项研究表明,留学决策并非是对“鄙视链”之巅的单一追逐,而是一场个性化、多维度的构想过程。当学生和家长在心中勾勒留学蓝图时,文化环境、学习机会、移民政策等因素都是他们综合考虑的一部分。而最佳留学地,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位学生和每个家庭独特的追求与选择,而非拘泥于固定的标准。
如今,全球政治格局更加动荡不安,美国大选、巴以冲突、加拿大移民政策紧缩等事件纷扰不已,留学生家庭在规划留学之路上变得更加棘手。在这样的背景下,留学生们又该如何抉择,走向何方呢?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