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河:为什么货币供给持续增加,物价没有全面上涨?
马晓河:为什么货币供给持续增加,物价没有全面上涨?
近期,多位博士生向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我国货币供给持续增加,而物价特别是PPI和购进价格却出现了连续二十几个月的负增长?这个问题引发了我深入思考货币供给与物价之间的复杂关系。
货币供给与物价的关系
从2019年12月到2024年12月,中国的M2增加了114.8万亿元,仅2024年就增加了21.23万亿元。然而,从2022年10月份以来,PPI和购进价格均为负值。从图形上看,当前中国的物价和M2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差异:M2始终在6%以上变动,而CPI在0左右变动,PPI和购进价都在0以下变动。
货币经济学认为,物价将随货币多少同比例涨落。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也影响总产量和国民收入变动。曼昆则指出,货币供应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和价格有短期和长期的影响之分。从长期趋势看,货币供给变动会引起所有价格的同向变动。但在短期内,由于价格具有黏性特征,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际产出量上。
中国经济中的货币运行特点
中国的货币运行呈现W型状态。从2009年9月份到2016年9月份,我国货币变动周期大概是6年到7年之间。2022年9月份以后,M1变动没有遵从W型的变化,而是在连续缩减。M1出现负增长以后,M1与M2的差距越来越大,两者相差最高也达到14.2个百分点,到了2024年12月仍相差8.7百分点。
从统计数据看,2010年到2023年,我国货币投放M2从72万亿增加到2023年末的292万亿。但是,货币供给的增加,有越来越多的自己变成了不活动的定期存款。2010年M2中只有0.17%是定期存款,到了2024年M2中有52%是定期存款,显然这些资金是完全沉淀下来的资金,对物价影响很小。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当前,中国有五大因素叠加导致了社会对M1的总量需求不足:
- 外需不足
- "右岸外包"、"阵营分化"影响下,美欧日等外资撤离中国
- 数字化、AI改造带来的技术替代导致工业同步淘汰社会同工
- 市场环境剧变导致企业阶段性倒闭、裁员减薪
- 房地产市场低迷加剧地方财政收支困难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居民就业前景收入预期下降,出现了所谓的"三穷"现象:即"商场穷逛"、"景点穷游、穷看"。居民停止购房,停止入股市,减少消费,将手中资金变成了银行长期储蓄,由此大量M1转换为M2。
政策建议
政策导向可以改变居民和企业的市场预期,今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重点是刺激居民消费,鼓励民间投资。具体建议包括:
- 实行定向结构性政策,促进经济尽快让繁荣时期早点到来
- 从供给侧为长期潜在经济增长投资是必要的,但应该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扩大消费
- 在财税信贷政策上,一定要控制过剩产能继续扩大供给规模
- 在需求侧,要把改善发达国家对我国需求环境作为政策重点,在国内要把提高居民购买能力,增加社会消费作为政策重点
- 从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增加居民收入和降低消费成本
- 在衰退期,货币供应量增加后,应该通过定向结构政策,将M2更多的转化为M1,并促使M1增长尽快超过M2
- 增加对低收入困难家庭的补助力度,向特定人群发放消费券
- 设立就业增收专项基金,劳动技能再培训基金
- 为困难家庭子女教育增加投资
- 从体制改革和财力保障和货币政策调整等方面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