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佛教雕塑中的狮子形象
北朝佛教雕塑中的狮子形象
佛教中狮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常被用来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在北朝的佛教雕塑中,狮子形象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从北魏到北周,这些雕塑不仅反映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也体现了与民间艺术的互动。
北朝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为止,这五个朝代与南方地区在东晋灭亡后相继出现的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个朝代(即南朝)对峙,合称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尊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北朝人如同之前几个朝代的人们一样,对狮子这种外来生物的认识大多来自于佛教典籍。在佛教中,动物与人一样,同样受到因缘业力的牵制,但是也同样能够通过修行证得解脱智慧。事实上,佛陀在过去生中,就曾以动物身来实践救度众生的菩萨行。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许多经论中,都用狮子来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如佛经中记载,狮子在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所以称为人狮子。佛经中还有许多与狮子有关的说法,狮子奋迅比喻佛的威猛神力;狮子吼比喻佛法能够振聩昏昧的众生,当佛陀说法时,菩萨起勇猛心求取无上菩提,而外道恶魔生起怖畏;狮子乳比喻菩提心;狮子卧则是说比丘的卧法都如同狮子一般,两足相叠,右胁而卧,又称为吉祥卧。
这些例子都体现出佛教与狮子的联系非常紧密,这就不难理解在这几件北朝的佛教雕塑作品中都出现了狮子。
第一件是来自北朝的石塔节上的狮子全身批盖着长长的毛发,从整体的风格看,这个狮子与我们现在所常见的狮子相去甚远,更加类似现在舞狮分类中的北狮造型,在此提出一个猜想。舞狮在最初与佛教法事息息相关,作为为佛开路的瑞兽形象存在。北魏时期正是北狮的起源时期,这座石塔节的狮子造型可能就是参考了当时民间的舞狮中的狮子造型,如果这样的猜想成立,又会成为证明舞狮与佛教艺术连接紧密的证据之一。
北魏 石塔节
西魏的狮子也更倾向于北方舞狮的狮子造型,狮子的头大,大嘴长牙,面向十分凶恶威严,给人以敬而远之的感觉。西魏的狮子最大的特点可能是对尾巴的重点塑造,从这两件展品都能看出,雕刻者将尾巴塑造的大而蓬松,增加了整体的美感和精致度。对尾巴和面部的着重刻画也与中国传统舞狮的造型特征相一致。
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这是来自北齐的狮子造型,北齐时期的狮子常采蹲坐式,鬃毛的塑造和面部特征与真实的狮子也十分相近。从身材来看,北齐的狮子也更加强壮,胸脯显得更加饱满。相比于北魏西魏的狮子造型,放弃了尾巴的过度塑造,这也是更贴近于现实的一点。很有可能北齐工匠对真实的狮子是有一些了解的。
北周的狮子似乎是北朝时期最为活泼可爱的狮子,动作也更加灵动,可能广泛参考了猫咪的动作和舞狮的狮子造型,与西魏一脉相承的北周,狮子也继承了西魏的一部分特点,旺盛的毛发和与头部大小几乎相一致的身体。这时的狮子的塑造特点与之后朝代逐渐脱离实际和逐渐华丽的特点也是相符合的,在这件作品上似乎可以看到很多明清石狮子的影子。
总结下来,虽然北朝的时间并没有很长但是由于政权的地域分割严重,佛教雕塑中的石狮子也有着完全的不同特点,但能看出佛教与民间的联系逐渐紧密,狮子的形象也随着民间活动的变化逐渐趋于理想化和亲民化。
后记:唐代的狮子雕像出现了与北周雕像中相似的动作。
本文原文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