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最残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怕你
李玫瑾:最残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怕你
"最残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怕你。"李玫瑾教授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家庭教育中的痛点。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为了让孩子服从管教,常常采取高压政策,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然而,这种教育方式真的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本文将通过多个真实案例,探讨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并提供更健康的教育建议。
01 害怕教育的长期影响
在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父母往往占据绝对的权威地位,孩子则处于被管教的位置。许多父母希望通过严厉的管教让孩子变得乖巧听话,但这种教育方式却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6岁的小林。他在6岁时误吞了一个哨子,但由于害怕父母责备,一直不敢告诉他们。直到20年后,因为一次重度肺炎,医生在他的支气管中发现了这个哨子,这件往事才被翻了出来。这个案例说明,长期生活在恐惧中的孩子,往往会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甚至在面对健康问题时也不敢寻求帮助。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他在《致父亲》中写道:"你的叫嚷声、涨得通红的脸、急匆匆解下皮带要打人的样子,都让我感觉像绞刑,无比折磨人。"卡夫卡因为从小害怕父亲,性格逐渐变得忧郁、自卑。感情中他很自卑,三次订婚,三次退婚,终生未娶。事业上他缺乏自信,去世前曾拜托朋友焚烧了他呕心沥血完成的所有作品。
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原生自卑"。在原生家庭中,父母长期否定和打击孩子,甚至采取暴力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自卑感。孩子会不断放低自尊,去从父母那里换取一点安全感。小心翼翼地讨好父母,伪装成听话乖顺的模样,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意志。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会自我评价过低,陷入自卑中难以自拔。
02 害怕教育的连锁反应
一位咨询师曾遇到过一个在学校经常被霸凌的孩子。后来,咨询师才知道病根出在孩子的父母身上:孩子的父母一直奉行棍棒教育,经常打骂孩子。孩子跟别人起冲突了,父母也是二话不说先揍自家孩子一顿。久而久之,孩子逐渐认定:别人打他,一定是因为自己有错,自己活该被打,默默挨打就是自己跟别人相处的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导致孩子在学校被霸凌,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一个10岁的男孩,他的父亲对他要求严格,稍有不满就动手打他。男孩变得越来越沉默,他害怕回家,害怕面对父亲。在学校,他成了被霸凌的对象,因为他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他习惯了忍受。一个13岁的女孩,母亲经常嘲笑她的外貌,讽刺她的成绩。女孩变得越来越内向自卑,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在学校,她成了被霸凌的对象,因为她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尊重。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家会伤人。"这个世界有许多孩子,就生活在伤人的家里。对很多孩子来说,真正的霸凌者不是别人,而是父母。被父母欺负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欺负。而被父母信任,爱护的孩子,任何人都不敢欺负。
一定要允许孩子顶嘴,甚至制造机会让他顶嘴,给予他们挑战权威的机会。他在你面前不敢还嘴,你骂他的时候他不敢吭声,你打他的时候他不敢动。他走出家门,也会是唯唯诺诺的样子,被人欺负不敢还手。
03 民主教育的力量
教育学家张锦庭说:父母要实施"民主型教育",和孩子进行平等对话。不要滥用父母的权威,民主地对待孩子,被平等对待的孩子,往往充满自信、积极乐观。
作家汪曾祺曾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一书中写道:"我觉得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在家中,女儿都昵称他为"老头儿",他从不生气,反倒开怀大笑。在女儿汪朝眼里,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慈父,从不对孩子们发脾气,和孩子完全平等。女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心中有多少不快,都会第一时间与父亲分享。
孩子愿意投入父母怀抱,亲切地打闹、互怼、调侃,这是父母教育成功的体现。孩子行为和语言从不会骗人,他们有多爱你,就会有多愿意靠近你。父母想要得到这种爱的回应,就要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跟孩子平等交流沟通。
作为父母,让孩子怕你不是本事,让孩子爱你才是。教育学家刘墉的孩子刘轩,中学时代极度叛逆,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一度将考过零分的赛车手舒马赫当成自己的偶像。面对叛逆的儿子,刘墉没有用暴力镇压他,而是和儿子约定:如果他能在答满试卷的情况下考零分,就再也不干涉他的学业。一开始,儿子很高兴,觉得只要瞎蒙就行了。直到后来他才发现,考零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知道所有题目的正确答案才可以。这一刻,儿子才终于明白了爸爸的苦心,不再与他针锋相对。后来,儿子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哈佛大学。
看到儿子的成长,刘墉很是感慨:"父母最忌讳的,就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简单、粗暴地贬低孩子。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战友,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和孩子站到一边。"
结语
教育博主王人平说:"靠对孩子的接纳、尊重和信任,赢得孩子对自己的尊敬和追随,还是靠权威、羞辱,甚至暴力赢了孩子,让孩子屈服和听从?父母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教育方式,会构建不同的亲子关系,养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父母的责任是给孩子力量和托举,成为孩子最值得信任的人,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对孩子最智慧的教育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