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评估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评估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评估是确保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本文详细介绍了临床评定、影像学评定和康复评定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方法,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术后评估的重要性
明确假体位置,有无骨折、脱位、松动
预测假体寿命
评估手术者技术水平,以利改进
评估内容
临床评定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Harris评分表
疼痛程度 | 表现 | 得分 |
---|---|---|
无 | 44 | |
弱 | 偶痛或稍痛,不影响功能 | 40 |
轻度 | 一般活动后不受影响,过量活动偶有中度疼痛 | 30 |
中度 | 可忍受,日常生活稍受限,但能正常工作,偶服较强的止痛剂 | 20 |
剧烈 | 有时剧痛,但不必卧床;活动严重受限;经常服用较强的止痛剂 | 10 |
病废 | 因疼痛被迫卧床;卧床也有剧痛;因疼痛跛行;病废 | 0 |
最常用
日常活动 | 得分 |
---|---|
楼梯 | 一步一阶,不用扶手 |
一步一阶,用扶手 | 2 |
用某种方法能上楼 | 1 |
不能上楼 | 0 |
交通 | 有能力进入交通工具 |
坐在任何椅子上 | 坐而无不适 |
在高椅子上坐半个小时而无不适 | 3 |
在任何椅子上均不舒服 | 0 |
鞋袜 | 穿袜、系鞋方便 |
穿袜、系鞋困难 | 2 |
不能穿袜、系鞋 | 0 |
步态 | 得分 |
---|---|
无跛行 | 11 |
稍有跛行 | 8 |
中等跛行 | 5 |
严重跛行 | 0 |
行走辅助器 | 不需 |
平稳舒适行走 | 单手杖 |
多数时间用手杖 | 5 |
单拐 | 3 |
双手杖 | 2 |
双拐 | 0 |
完全不能行走 | 0 |
畸形 | 得分 |
---|---|
无 | 下列畸形得四分 |
固定的屈曲挛缩畸形 | 小于30° |
固定的内收畸形 | 小于10° |
固定的伸展内收畸形 | 小于10° |
肢体短缩小于3.2cm | 4 |
活动范围(指数值由活动度数与相应的指数相乘而得)
前屈 | 得分 |
---|---|
0°~45° | ×1.0 |
45°~90° | ×0.6 |
90°~110° | ×0.3 |
外展 | 得分 |
---|---|
0°~15° | ×0.8 |
15°~20° | ×0.3 |
大于20° | ×0.0 |
伸展外旋 | 得分 |
---|---|
0°~15° | ×0.4 |
大于15° | ×0.0 |
伸展内旋 | 得分 |
---|---|
任何活动 | ×0.0 |
内收 | 得分 |
---|---|
0°~15° | ×0.2 |
活动范围的总分为指数值的和×0.05
优:90~100分
良:80~90分
中:70~80分
差:低于70分
其他量表
国外:
- 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欧洲)
- HSS髋关节功能评分(美国)
- JOA髋关节功能评分(日本)
国内:
- 北京方案(1982)
- 北戴河标准(1993)
- 分项百分制髋评分(1994)
影像学评定
首次照片很重要
- 假体位置作为以后照片的参考(尤其是骨溶解、松动、下沉等微小差别)
- 预测假体寿命
- 评估手术者技术水平
评估内容
- 髋臼假体:泪滴、沈通氏线、外展角、前倾角、髋臼旋转中心
- 股骨假体:颈干角、前倾角、柄-髓腔比
- 界面:假体-骨界面;假体-骨水泥界面;骨水泥-骨界面
- 双下肢等长
髋臼假体
- 外展角:45°±10°
- 前倾角:15°±10°
- 髋臼窝对假体包容率≥70%
- 双侧髋臼旋转轴(股骨头中心到泪滴的距离)相等
- 双侧下肢长度相差小于10mm
正位片上难以区分髋臼前后倾,侧位片大致判断,准确判断尚需CT
股骨假体柄-髓腔轴线夹角
通过正位X线片上测量假体柄长轴与股骨长轴间夹角来确定,夹角≤3°为中心固定,超出3°为内翻或外翻固定。
柄-髓腔比
分别在正位和侧位X线片上,在三个水平(小转子上缘、柄的中部、柄尖端近侧1cm)检测假体宽度与髓腔宽度之比(B/A×100%)来确定。正位片上>80%,侧位片>70%为匹配满意。
前倾角:10°必须由侧位片评估。注意:部分假体自带前倾角,术中应予注意,以免术中再前倾放置引起前倾过度
假体位置测量的意义
假体位置不正确会增加脱位风险,加快磨损,相关因素包括:
- 髋臼外展角增大
- 髋臼前倾角偏大或偏小
- 髋臼假体位置偏外
- 股骨柄前倾增大或减小
- 股骨头中心与髋臼中心未重合
- 股骨柄内翻会诱发松动或断裂
左侧髋臼假体外展角偏小,右侧外展角正常
前倾角增大,脱位风险增大
股骨柄内翻,诱发假体松动及周围骨折
应力遮挡致股骨矩、大小转子局限性骨质吸收
髋臼划分为三个区域,透亮带在1区较常见,如范围扩大甚至涉及2、3区,松动可能性大
股骨划分为1-7区,透亮带常见于1区,偶见于7区,但不应出现在2-6区
柄-髓腔比分别在正位和侧位X线片上,在三个水平(小转子上缘、柄的中部、柄尖端近侧1cm)检测假体宽度与髓腔宽度之比(B/A×100%)来确定。正位片上>80%,侧位片>70%为匹配满意。骨-假体界面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生物型假体,应使骨组织在假体表面“直接贴附生长”,理论上假体-骨界面不能大于1mm。但临床中很难达到骨-假体界面临床中达到标准柄-髓腔比即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非骨水泥型骨-假体界面薄层纤维层有可能是新生骨组织及纤维组织组成,表现为﹤2mm的透亮区透亮区
髋臼侧透亮区进行性增宽,累及1、2、3区,股骨侧骨-假体界面透亮区﹥2mm,涉及2-7区,提示假体松动透亮区透亮区
组件移位是假体松动直接征象髋臼假体向下移位、倾斜,股骨假体随之倾斜
组件移位是假体松动直接征象髋臼假体向上移位、倾斜,可见髋臼缘骨折骨折
组件移位有时非常细微,需和前片对比以泪滴线为标准,可见髋臼假体移位,髋臼缘骨折骨折
骨水泥应在骨床面上分布均匀,切忌骨水泥集中于一区,其他区骨水泥不足
骨水泥应具有一定的厚度,一般为3-4mm
髋臼侧骨水泥
理想的骨水泥厚度近端4-7mm(此处应力高度集中),有利于吸收震荡,避免爆裂。
远端2-3mm,避免假体与骨的直接接触。
骨水泥应均匀一致的涂布于假体四周。
股骨侧骨水泥
远端骨水泥量不够,柄外翻,骨水泥分布不均
远端骨水泥量不够,柄内翻,骨水泥分布不均
失败病例髋臼假体偏内,外展角偏大,骨水泥过多,透亮区累及2、3区,并﹥2mm
脱位原因:髋臼位置不佳,前倾角偏小,打磨深度不够,位置偏浅
聚乙烯磨损颗粒致骨溶解,图示螺钉周围有多个局限性透亮区
股骨头中心与髋臼中心偏离,提示可能有聚乙烯磨损、脱落
股骨近端的透亮区,边缘光滑
感染
X线表现不规则骨质破坏,边缘模糊
透亮区与假体不平行
硬化边消失
骨皮质内侧模糊,有骨膜反应、骨质增生
骨扫描假体周围弥漫性浓聚
假体松动、聚乙烯磨损、感染的鉴别诊断
假体松动表现为条状透亮区(A)
聚乙烯磨损后的局部反应表现为局部透亮区(B)
感染为不规则透亮区,并可见骨膜反应
感染表现:不规则骨质破坏,假体周围骨膜反应
康复评定
临床评定、影像学评定
不能完全取代康复评定
注意:一个似乎“完美”的髋关节置换手术不代表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因此,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和康复评定十分重要!≠
评定标准
髋关节活动度检查
肌力检查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肢体残疾标准
髋关节活动度检查
肌力检查
肌力分级标准
髋关节肌肉手法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