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研究院解读儿童心理健康优秀公益项目,提及南海经验……
中国公益研究院解读儿童心理健康优秀公益项目,提及南海经验……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协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在1个月时间内,向全国共28个单位和机构征集了32个案例,就现阶段公益组织在基层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有8个案例被评为本次征集活动中的优秀案例,其中,南海有2个项目入选,以下为“优秀公益项目”和“入选案例”名单:
由佛山桂城街道文翰第二小学申报的《“心智教育的学科融合”全员心育实践项目》、由佛山市南海区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申报的《狮山镇个案管理服务中心项目》、由佛山市南海区社会服务联会申报的《南海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公益联盟项目》以及由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政法委员会申报的《全覆盖建立区(镇)个案管理转介中心搭建家、校、社、政协同系统》等南海区项目入选“儿童心理健康优秀公益项目案例征集活动”案例。
在此前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的“公益组织参与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圆桌对话会”上,来自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放深入解读32个案例分析情况。
通过对32个案例的分析有以下三点主要发现:
一、公益项目更加高频地进入社区和学校
近一半以上是进入学校和社区,四分之一则是进入到家庭中。在公益项目进入社区和学校的过程中,网络端口作为新媒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公益组织主要发力于预防和干预两个环节
其中68.8%的项目致力于预防工作,而62.5%的项目则涉及干预环节。这反映出公益组织对问题的前瞻性、积极性,但也进一步呼吁加强全链条项目操作,形成促进预防到康复回归的闭环。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项目的实施离不开多方合作,并非直接服务于儿童,而是依托于中间人群,如社区社工、教师(一线班主任、高校专家、普通教师等)、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社区队伍、家长及医疗队伍七类人群。通过这七类人群,75%的项目会关注特殊需求,公益组织以及项目在医疗破壁上存在困难,同时也是目前公益组织所呈现的特点。
三、公益组织在基层实践中在8个方面发挥着价值与功能
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出发,重塑如何展开儿童健康服务的传统观点。宏观层面上,公益项目提供政策倡导,包括下一步在哪些方面政策上发力,大部分项目会进行监测和评估类的研究,部分的项目能够开展到做一些学术的研究,为一些专题提供数据和实践的经验。中观层面涵盖赋能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成人以及开展专题的培训和开发知识产品,数据大部分来源于社会组织相对薄弱一些的地方。微观层面主要填补儿童心理健康的缺口,包括危机干预和一线的服务,同时支持儿童的个体需求,通过一些开展儿童保护类的活动简化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儿童心理健康优秀公益项目案例征集活动”中的案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评审,专家对于案例亮点及成效进行三点总结。
对知识内容(产品)的重视和开发直接影响公益项目的优劣
以中国发展研究会(CDRF)的“青心向荣”项目为例,内容涵盖自我照料、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情感学习和危机预防等四大方向。这些方向的设计不仅反映对儿童全面发展对关注,也体现出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深刻理解与科学支持。
此外,佛山桂城街道第二小学的”心智“项目,通过把教师共同设计教学部分,达成共识,将知识内容融入到每一天的日常教学环境中,这是他们家校社和项目逻辑设计对专业知识注重的体现。
不同服务环节衔接得越紧密,对儿童的干预越有效
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政法委员会的全覆盖建立区(镇)个案管理转介中心的案例中充分展现出这一点。该项目进行全链条全周期,根据直接来自于公安的数据,同比的青少年的自杀率会下降。
另一个优秀案例便是凤凰网&志玲姐姐的“护童计划”服务项目,直接受益人数18万人,间接服务3000万人,在家校社的逻辑下,通过个体的咨询、学校的活动、网络的活动形成完整的闭环。
基层社会组织是聚合资源的重要枢纽,也是破局的关键
在本次分享重点研究的11个优秀的项目中有6个项目都来自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自己的能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依托于一个社会组织完成全链条所有的服务,作为一个枢纽链接学校、政府单位、公益各项资源更好为孤独症的群体做服务。
最后,黄放对公益组织在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搭建全国性的技术交流和知识开发协作平台,促进全国性公益行业的交流与协作。打破咨询、援助、危机干预、治疗、康复的技术壁垒,为社会组织的赋能提供空间,共同构建儿童心理健康高质量关爱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