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兼并和外戚、宦官的争权使汉朝衰弱,允许地方招兵则使其覆灭
土地兼并和外戚、宦官的争权使汉朝衰弱,允许地方招兵则使其覆灭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大一统王朝,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中间除去王莽篡汉的16年,总共持续了408年。它创造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等盛世,其文治武功在中华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享有盛名。然而,如此强盛的汉朝最终走向衰亡,其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汉朝是中华历史上引以为傲的时代。它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中间除去王莽篡汉的16年,总共持续了408年,是中国封建时代存在时间最长的大一统王朝,没有之一。他创造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等等的盛世,它的文治武功,在中华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鼎鼎盛名。以至于一个普通的西域都尉都敢于发出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
虽然汉朝分为西汉与东汉。但是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都是汉朝。把他们并在一起讨论还是较为恰当的。
汉朝从高帝刘邦到昭宣时期,一直处于上升的时期,自从汉元帝到汉平帝时期,是汉朝的衰弱时期,光武帝到汉和帝时期,是汉朝的中兴时期,之后,汉朝一直处于衰落的时期,直到灭亡。
那么,如此强盛的汉朝为什么会走向衰弱以致灭亡呢?
封建王朝的顽疾:土地的兼并问题
土地的兼并问题是每一个封建王朝的顽疾。汉朝也不例外。在汉朝初年,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的连年烽火,使得大量的土地荒芜。这让大量的新兴地主有机会大量兼并土地。而汉初的政府为了发展生产,大大减免田租。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甚至还有许多是不用纳税,或者偷税漏税的。在这样的政策下,许多的大地主乘机纷纷兼并土地。比如萧何就有良田千顷。
刘奭
这在封建王朝的初期不是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稳定,人口剧增。地少人多的情况就显得突出了。汉朝发展到汉元帝时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加上天灾人祸,导致饥荒遍布,各个地方反叛事件接连不断。“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三年春,珠厓郡山南县反,博谋群臣。待诏贾捐之以为宜弃珠厓,救民饥馑。乃罢珠厓。”“夏六月,颍川铁官徒申屠圣等百八十人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九郡。遣丞相长史、御史中丞逐捕,以军兴从事,皆伏辜。”“广汉男子郑躬等六十余人攻官寺,篡囚徒,盗库兵,自称山君。”
同样的问题,在东汉时期更为突出。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东汉的土地兼并问题比西汉严重的多。加上东汉末年的天灾人祸比较多。导致东汉末年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
皇帝、外戚和宦官的争权夺利
土地问题和饥荒基本上在每一个朝代都有。但是只要中央政府措施得力,这些基本上不会成为政权的重大威胁。那么,在西汉和东汉的衰弱的时期,在碰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政府在干嘛呢?政府在忙着争权夺利。皇帝、外戚和宦官在争夺权力。
西汉自从汉成帝开始,东汉自从汉和帝开始,便陷入皇帝、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怪圈。
本来,这在一些英明的皇帝的眼中,这些都不是事。但是偏偏西汉自从汉元帝开始,便表现平庸。从汉成帝开始,很多皇帝便耽于酒色,荒废政事,造成皇帝的短命。新的皇帝上台以后,年纪尚幼,不得不依靠太后执掌朝政。而此时的“太后”,也不过是个十多岁顶多二十多岁的女人。她也不得不依靠她的家人才能掌管朝政,掌控朝臣。这便造成外戚专权。
两汉都受到外戚的严重干扰。西汉王朝甚至还因此灭亡。
刘骜
西汉的初年就有吕后和吕氏乱政,差点灭亡了当时刚刚成立的大汉王朝。西汉的后期,平庸的汉元帝驾崩后,沉迷酒色的汉成帝继位。太后王政君开始掌控朝政。外戚王氏开始崛起。直到后来,王政君的侄子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可能有鉴于此,东汉的皇帝年幼的时候,外戚和太后掌权,当皇帝逐渐长大之后,为了夺回大权,依靠整天跟在他身边的宦官。除掉外戚。但是又造成宦官专权。皇帝小的时候没有权力,大了也没有权力,整天还得提心吊胆的,又可以花天酒地,这是造成皇帝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皇帝短命,必然没有儿子,或者儿子年幼,最好的办法是立一个年长的为皇帝。但是,无论是宦官,还是外戚,太后都不会这么干。因为年龄比较小的皇帝好控制。有的时候,外戚甚至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杀死年龄稍长的皇帝,以便立一个幼小的皇帝,好控制朝政。梁翼就是个例子。据《后汉书》记载:“闰月甲申,大将军梁冀潜行鸩弑,帝崩于玉堂前殿,年九岁。”
董卓
外戚和宦官的争斗,从和帝开始直到东汉的末年,是东汉末年动乱的重要原因。当时主张让董卓进京的就是外戚何进。后来事情败露,何进被杀,董卓进京,终于引发东汉末年的巨大的政治混乱。
皇帝、太监、外戚忙于争权夺利,那么当时的朝廷的官员呢?
汉朝的很多的官员都是相当不错的。特别是东汉时期宦官专权的时候。很多清廉耿直的官员都对他们进行抨击。因此这些官员都受到皇帝和宦官的沉重打击。这就是有名的“党锢之祸”。三次党锢之祸后,清廉耿直的官员或被诛杀,或被贬官,或者噤若寒蝉。对朝政失去影响力。
允许地方招兵买马
这一招给奄奄一息的东汉王朝补上致命一刀。
《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虽然这个说的是战争,但是用在这里,恰好合适。
自古至今,无论哪朝哪代,掌控兵权才是最后的制胜之道。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中央王朝肯定会把兵权掌控得死死的。不然,掌控兵权的人就会成为乱源。
黄巾起义形势图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如火如荼的黄巾起义给了东汉政府沉重的打击。起义被镇压之后,汉灵帝不思重整朝纲,继续享乐。导致农民起义不断。中平五年(188年),黄巾起义余部又再一次举行大规模起义。
这时候,抱有私心的刘焉向汉灵帝建议,“废史立牧”,废除刺史制度,改立州牧,使之可以掌控地方的军政大权。昏庸的汉灵帝居然听从了刘焉的建议。从此,东汉的十三个州的州牧纷纷招兵买马。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董卓、曹操、公孙度、刘虞、公孙瓒、袁术、陶谦也曾经任州牧,并招兵买马,割据一方。东汉政权根本无法控制。
汉朝已经名存实亡。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魏国,汉朝灭亡。
当皇帝不思朝政,不为老百姓着想,只是贪图享乐的时候,他的衰落和灭亡就已经成为定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