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牙兵的覆灭
魏博牙兵的覆灭
魏博牙兵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武装力量之一。从田承嗣建立牙兵到罗绍威清除牙兵,再到杨师厚重建类似力量,这段历史见证了唐朝末年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势力的崛起。本文将详细描述魏博牙兵的历史演变及其最终覆灭的过程。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唐代宗继位,启用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引回纥军讨平河洛”。因为安史相继为乱,郡邑残缺,民生凋敝,唐代宗实行招抚政策,安史叛将多降。当时时仆固怀恩心怀不轨,“虑贼平宠衰”,欲收留安史叛将为己用,于是奏请以田承嗣等人分帅河北诸郡。
田承嗣初事安禄山,后附史朝义。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以田承嗣任检校户部尚书、魏州刺史、雁门郡王、魏州、博州都防御使。六月授田承嗣魏博节度使。至此,河朔三镇已立,藩镇割据由此开始,藩镇之间“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魏博节度使,又称天雄军节度使,是唐中央政府在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管辖着魏州、博州、相州、贝州、卫州、澶州等六州。田承嗣“举管内户口,壮者皆籍为兵,惟老弱耕稼,数年间有众十万。又选其晓键者万人自卫,谓之牙兵”。其牙兵“悍骄不顾法令”,时有“长安天子,魏府牙军”之说,与天子并称。
自田氏之后二百年间,魏博牙兵父子相袭,亲党胶固,横行乡里,强买豪夺,逾越法令,甚至节度使的废立,也都出自牙兵之手,稍有不如意,“则举族被诛”。至罗绍威为魏博节度使,鉴戒以往的痹症,虽然时常以厚礼贿赂牙兵,但已经有了清除牙兵的念头。
罗绍威是魏州人,其父罗弘信,“初为马牧监,事[魏博]节度使乐彦贞”,唐僖宗光启末年,乐彦贞的儿子乐从训骄横跋扈,“招聚兵家,欲诛牙军”。这激起了牙兵的政变,聚兵攻乐从训。乐从训兵败逃往相州。牙兵废乐彦贞节度使之位,囚禁在龙兴寺并强迫其出家为僧,没过多久乐彦贞被杀。
牙兵推举小校赵文建为魏博留后,但赵文建不堪其任,牙兵聚众大喊:“谁愿意当节度使?”罗弘信说自己遇到一个白发老翁,告诉自己应当是魏博之主。于是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四月,牙兵推举罗弘信为魏博留后,朝廷听说后,正是授予罗弘信魏博节度使。
罗绍威袭位留后,随即被正是任命为节度使,累官至检校太尉、兼侍中,封长沙郡王。唐昭宗东迁洛阳,罗绍威独自出钱出力修建太庙,被唐僖宗加授侍中,进封邺王。罗弘信与朱温交好,罗绍威见唐祚将尽,天下大乱,朱温兵强马壮,必有禅代之心,于是尽全力支持朱温,但是又顾虑牙兵善变无常,心中不安。天佑初年,魏州州城地面陷出一个大坑,随即有小校李公佺谋变。罗绍威越来越担心牙兵不可制,而且得到军报称幽州和沧州将起兵攻魏。罗绍威遣亲使臧延范联络朱温以为外援,并趁机清算牙兵,于是朱温起兵会同罗绍威同攻沧州
天佑三年正月,罗绍威的儿媳,朱温的幼女安阳公主在魏博去世,朱温潜兵入魏。先是把兵器藏在大口袋里,让客将马嗣动带领长直军千人,假扮成工匠、丁夫,扛着藏有兵器的大口袋入城,说是为安阳公主陈设祭品,“魏人信而不疑”。
庚午夜,马嗣动率军会同罗绍威亲军数百人同攻牙城,至天明尽杀守军千余人,连同牙兵家属,死者共七千余人,妇孺婴孩也不放过,“亦无留者,州城为之一空”,第二天朱温带兵驰至邺城。
当时魏军两万正与朱温大将李思安同围沧州,听闻牙城之变,立刻回师。李思安率兵追击至历亭,击溃魏军,“杀贼几半”。魏军拥大将史仁遇退保高唐。朱温遣将分讨魏博六州,“半岁方平”。
至此,罗绍威清除了牙兵的威胁,但这也是一种自弱,魏博的实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
朱友珪篡位后,任命杨师厚为魏博节度使。“是时,师厚握河朔兵,威望震主,友珪患之”,以商讨军事为名诏杨师厚至洛阳。杨师厚率领精兵万人,“严兵于都外”,带领十余人觐见。朱友珪怕杨师厚不轨,赐下厚礼遣其归镇。这万余精兵的主力,就是杨师厚截流赋税,招募设置的“银枪效节军”,有数千人。银枪效节军“皆选摘骁锐,纵姿豢养,复故时牙军之态”。这是杨师厚的私兵,也是魏博牙兵的延续。
贞明元年(公元915年)三月,杨师厚去世,后梁末帝朱友贞以军施压,分割魏博,欲迁魏州之兵至相州。魏兵以“历代藩府,军门父子,姻族相连,未尝远出”,胁迫节度使贺德伦叛变做乱,“杀德伦亲军五百余人于牙城”,贺德伦迫不得已,举州归降于晋。
注一: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至此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至唐朝灭亡,朝廷再无能力征服。
注二:范围包括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东省东北部。
注三:牙兵,即亲兵或卫兵,从“牙旗”一词引申而来,是唐末和五代时期特有的军队名称,是唐中后期节度使的私兵。据《旧五代史罗绍威传》,“至德中,田承嗣盗据魏博,召募军中子弟,置之部下,号曰牙军”。《资治通鉴》记田承嗣正式担任魏博节度使之后开始营建牙军,应该更为准确。
注四: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坐大,节度使遇有事故,往往以其子侄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称节度留后或观察留后,是观察使或节度使缺位时的代理职称。
注五: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唐僖宗病卒,遗诏其弟寿王李晔嗣位,是为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闰三月,朱温杀宰相崔胤,胁迫昭宗从长安东迁洛阳。
注六:直同值,按现在的说法,长直军即战备执勤部队,是朱温的嫡系主力。
注七:古时军队中主将居住的内衙的卫城,即大本营、根据地的意思。
注八:乾化二年(公元912年)闰五月,朱温病重,欲传位于养子朱友文,将朱友珪其贬为莱州刺史。朱友珪率禁军突入寝殿,杀死父亲朱温,又矫诏杀害朱友文,随后即皇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