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究:刘铭义浅谈赵孟頫书法与用笔
书法研究:刘铭义浅谈赵孟頫书法与用笔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学家。他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一代宗师。本文将从赵孟頫的书法特点和用笔技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赵孟頫的书法特点
赵孟頫的书法涵盖了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尤其擅长楷书和行书。他的楷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欧颜柳赵”四大家,其书法艺术在元代独步一时,后世难以超越。
承前启后
赵孟頫的书法学习历程从智永开始,进而深入研究唐代书法,追溯至魏晋时期,最终直追王羲之。他一改宋代随意的书风,确立了崇尚晋唐书法的元代书风。这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得赵孟頫的书法被誉为“二王赵”,与王羲之、王献之齐名。
点法特点
观察赵孟頫书法的入笔、收笔和转折处,可以发现这些地方都是由富于变化的点组成的。例如,《帝师胆巴碑》和《仇锷墓志铭》以方笔点为主,圆侧点为辅,点法爽利劲健;而《洛神赋》则以圆笔点为主,方侧点为辅,点法圆润有力。这种善用点法的技巧,使得赵孟頫的书法如同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给人以艺术享受。
师笔不师刀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和《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展现了隋唐笔意和明显的魏碑痕迹。他学习碑刻时注重寻求笔意而非刀刻之痕,达到了用笔方无刀刻、圆不失健的艺术效果。这种“师笔不师刀”的学习方法,为后人正确学习魏碑提供了指导。
赵孟頫的书法用笔
赵孟頫在书法理论上强调“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他认为结字会随时间传承而变化,但用笔的原则是千古不易的。他在书法实践中也展现了超人的精妙笔法。
起笔处转换锋面
赵孟頫上追晋唐笔法,以点入笔再转中锋行笔。具体方法是:横画直入点住后,向上挫笔内捻笔管转换锋面中锋右行,驻笔提按围顿收笔,笔画两端各由点组成首尾呼应,笔道遒劲。这种用笔多用于楷书。
侧入笔中行
赵孟頫深得王羲之“侧入笔中行”的用笔精髓。其用笔方法是:侧锋入笔点住后,笔锋向右移动的同时内捻笔转中锋行笔。这种用笔法能使点画灵动圆润,加快了书写速度,巧妙地将点画结合。
转折点重叠
赵孟頫书法的转折是由两个点组成的(横画的收笔点与竖画的起笔点)。其用笔方法是:横画向右行至转折处略驻笔,提笔侧按点住然后提顿转换锋面下行。方转用提顿,圆转用围顿。
左揭右掖切转换
赵孟頫在楷书和行书中运用了独特的转折用笔方法。向右转换用揭笔,向左转换用掖笔。具体过程是:向左行揭笔后下切笔,再内捻笔右行;向右行掖笔后下切笔,再外捻笔左行。这种复杂的运笔过程,展现了赵孟頫高超的书法技艺。
提顿锋藏于点画之中
赵孟頫的书法用笔精妙绝伦,在使转用笔过程中提中有顿、顿中有提,笔提不离纸、笔顿不露锋,笔锋藏于点画之中,使笔道达到刚柔并济、急而不燥的书法最高境界。他的用笔深得王羲之笔法精髓,只可惜没有明示后人,以致学赵书者只求其形,忽略了其内在的笔法精髓。
结语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元代独步一时,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书法理论和实践,为后人学习晋唐笔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当代学书之人,应深入研究赵孟頫的书法艺术,从中汲取晋唐笔法的精髓,开创传统书法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刘铭义,1960年出生,北京市人。1990年赴日留学,1998年京都精华大学美术研究科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日中文化艺术专门学校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