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样子| 有趣!王老师的生物课开在“田间地头”
你的样子| 有趣!王老师的生物课开在“田间地头”
河北沧州市第一中学的生物老师王晓欢,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地里的西瓜、向日葵、油菜花等,都成为学生研究的对象,把知识生动直观地讲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学好生物。
"轻轻往外拔,这个大!这个断了……"
一群学生围在一起,兴奋的叫嚷声中,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一11班的生物课正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进行着,生物老师王晓欢正带着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刨着红薯。
趁着学生们兴趣正高,王晓欢举起刚刚刨出来的红薯,给学生们讲解植物生长知识。
王晓欢:咱们看,什么是典型的茎?像藕,藕是一节节的。跟茎连在一起的就是根……
实验田内,同学们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认真观察。讲完课,王老师手中的红薯就作为奖品,送给刚才刨红薯最卖力气的学生金炳翰。
捧着刚刚还是教学工具的红薯,金炳翰同学好奇地尝了尝,
金炳翰:没有那么甜,有点干涩,有点像干黄瓜。我还是第一次尝,挺有意思的。这堂课让我们亲自过来,将书本上的知识,和我们的亲身经历结合在一起,让我深入了解了它,对我意义很大。
今年42岁的生物老师王晓欢,在从教20年的时间里发现,近几年高考出现的探究题目特别多,大多是研究作物育种和解决各类胁迫带来的影响,比如沧州的盐碱胁迫,学生在做这类题的时候,因为没有太多经验,经常不知如何应对。
在学校实验楼西侧,有一块约6亩的土地,是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平时就喜欢实践的王晓欢把目光放到了这块土地上,于是他决定向学校申请一块地,把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把生物知识系统贯穿起来,王晓欢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这块地从初期的松土开始,就全权由学生打理。
王晓欢:一开始说要种地去,学生们都非常高兴,但是一到具体操作,做得乱七八糟,大家伙连什么种子都认不清,但是确实收获了快乐,也学习到了知识。
自从有了这块地,王晓欢的生物课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应对一些题型也更得心应手。
王晓欢:我们在实验田里模拟这些实验,让学生亲自去做,去感受,看结果。遗传实验上一些经典作物,比如说豌豆、小麦、玉米,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作物的种植和培育,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这些遗传材料,这样就能提高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
为了学生们不再局限于对课本上的知识做课题研究,沧州市第一中学和沧州市农科院还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们的想法可以告诉老师,由学校提供种子、农具,农科院做技术支持,孩子们可以对脑海里想象的生物实验进行研究。
沧州市第一中学校长 吕迎春:让我们学生既能动手又能动脑,在实践中印证科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广博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渐渐地,一边拿着作物,一边给学生们讲解,成了学校生物课的常态。除了地里,在教学楼的走廊里,也经常会见到扛着整棵玉米、举着两个向日葵、抱着一堆棉花、提着一根胡萝卜或者一块红薯走进教室的生物老师。
王晓欢老师的生物实验田为生物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无限的可能,使学生们不仅仅是只能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而是能亲眼观察、亲手触摸到这些生命体,体会到劳动和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